
来源:10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紫凌 张宋红 马丽娟 唐紫宸
大漠孤烟,塞上江南。
当苍茫与秀美奇妙交融,宁夏以令人惊艳的姿态,点燃国庆中秋假期:在黄河之滨体验“硬核早茶”,在贺兰山下探寻神秘西夏,在腾格里沙漠枕星河入梦,在六盘山上感悟长征精神……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醉,宁夏以“全域兴旅”的创新供给回应美好生活需求,绘就一幅“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全新图景。
“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顺应旅游消费新趋势,宁夏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释放叠加放大效应:从2020年至2024年,宁夏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从3429.54万人次跃升至8129.78万人次,旅游花费从199.06亿元增长至769.77亿元,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4.08%和40.23%。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701.8万人次,旅游花费365.1亿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吴忠一家老字号早茶店的早茶,包括八宝茶、面点、小菜和牛肉等。新华社记者艾福梅摄
古今交响:“遗产”变“资产”
一碗八宝茶,几碟小菜,油香、馓子、水煎包……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或是汤鲜肉美的特色羊杂,这是宁夏吴忠人清晨的“硬核”打开方式。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第五届吴忠早茶文化节盛大开幕。走进苏子早茶体验中心,四溢的香气里,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每到节假日,两层楼座无虚席,七成是外地游客,日流水最高达10万元。”经理柯丽说。
地处黄河之滨的吴忠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南来北往的客商促就饮食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了独具西北风情的早茶文化。2021年,吴忠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早茶文化地标城市”称号。作为吴忠早茶“灵魂”的八宝茶,早在2019年就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吴忠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马勇军介绍,近年来,吴忠市大力推动早茶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全市已有793家早茶店,年营业收入达15亿元。“吴忠早茶不仅是一种餐饮消费,而是集休闲旅游、商务交流、社交娱乐于一体,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碗黄河水,一缕“烟火气”,升腾为一张香飘八方的文旅新名片,这是宁夏立足文化根基,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流量密码”。
大河奔流,文脉悠长。黄河不仅滋养了肥沃的宁夏平原,更哺育了底蕴深厚、多元共生的灿烂文化。
黄河之畔,贺兰山下,数座巨冢巍然屹立。“西夏陵”今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迎来首个国庆假期,游客蜂拥而至。西夏陵博物馆内,游客轻触电子屏幕,720度观赏鎏金铜牛、琉璃鸱吻等精美文物;戴上VR设备,跟随“妙音鸟”来一场西夏陵地宫探险……
“申遗成功后,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了60%,适逢国庆中秋假期,这几天每天人次都过万。”银川西夏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斌说,景区开发了800多种文创产品,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全方位“唤醒”文化遗产,特别是今年新增VR和XR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以西夏陵申遗成功为牵引,宁夏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无论是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须弥山石窟,还是绵延的六朝长城,都成为游客探寻文明印记的重要窗口;在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红色圣地,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古今交融,智慧赋能,宁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引领八方来客开启一场既有深度、更有温度的文化滋养之旅。

宁夏银川市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安漠酒店观景台,游客在拍照打卡(2025年6月6日,新华社记者 马丽娟 摄)。
跨界融合:“风景”变“风情”
在宁夏,有一种生活叫举杯贺兰。
金秋时节,贺兰山东麓迎来一年中最美的酿酒季。在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安漠酒店的露台上,一池静水映照蓝天白云,雄浑的贺兰山直扑眼前。游客三三两两,沐浴着午后阳光,闭目闻酒香,举杯听山语。
“这里是一个‘葡萄酒+生活’为主题的全场景消费平台,当客人举杯仰望贺兰山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美酒,而是东方风土的时空叙事。”宁夏图兰朵酒庄庄主郑子丰说。
作为中国葡萄酒明星产区,宁夏将“紫色名片”与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建设图兰朵葡萄酒小镇、贺兰山宿集、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旅游综合体。
今年8月,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新修连接线、慢行道,配套驿站等设施,将建成一条葡萄酒旅游专属通道,串联起沿线多处景点、58家葡萄酒庄及多个民宿体验地,激发跨界融合的联动效应。
漫步葡萄园,穿梭于酒窖间,在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各具风情的酒庄里赏美景、品美酒、享美食……风土和文化交织出独特的浪漫体验。目前,当地酒庄年接待游客已突破300万人次。
在宁夏,浪漫不只蕴藏于一杯佳酿中,还流淌在一段穿越时空的光影之旅里。
从银川启程,一列名为“石炭井号”的绿皮火车缓缓驶入贺兰山深处。这条自1971年开通运营的矿区通勤专线,如今已焕新成为旅游专列。汽笛声响,一场造梦之旅悄然开启。
在位于石嘴山市的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斑驳的红砖墙、错落的工业厂房、特色鲜明的时代标语,一切仿佛胶片定格的电影画面。石炭井曾是国家“一五”时期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如今已蝶变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万里归途》《山海情》《大风杀》等40余部影视剧在此取景。
“工业锈带”变“文旅秀场”。石嘴山市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马小虎介绍,石嘴山市将影视产业打造为工业旅游的“磁极”,将工业遗址公园、贺兰山生态治理成果、军事遗迹、影视拍摄点等串点成线。目前,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
巧妙“折叠”时空,悄然融入故事。让历史元素与当下融合,为不动的风景注入灵魂,游客看的不仅是景,还有情感的共鸣。宁夏以独特的资源禀赋,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推动旅游从“静态展览”向“动态体验”转型,持续吸引客流、激活消费潜力。

夏末秋初,银川文旅集团在览山公园举办“2025览山音乐季”,精彩的演唱会和“览山阅海”的演出环境受到市民游客广泛称赞。银川文旅集团供图
业态焕新:“过路”变“过夜”
长河落日,贺兰烁金。这是“塞上江南”最壮阔的黄昏。
在银川城西的览山公园,澄澈的湖水,沉静的山峦,在夕阳余晖中披上一层金色纱幔。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无人机烟花秀、水上飞人表演、万人落日合唱在此轮番上演,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今年以来,览山公园以湖光山色为幕布,举办多场演唱会、音乐节,累计吸引游客超130万人次,单日峰值达8万人次,“览山落日大合唱”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人们在领略“塞上湖城”的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作为西北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银川市“一城湖光半城景”的生态风光,总是令外地游客惊叹“一点不像大西北”。但像许多城市一样,过去银川主城区因缺少核心文旅项目,常常扮演着游客“过境地”的角色。
如何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
今年,宁夏瞄准演艺经济,将“粉丝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银川市设立8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激励演唱会及音乐节主办企业,同时推出包含景区门票折扣、住宿补贴、餐饮满减等优惠的“宠粉礼包”,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已带动消费超2亿元。
当银川因日落沉醉,200公里外的中卫市沙坡头,一场夜色大戏正拉开帷幕。
夜幕低垂,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叶星空帐篷酒店观星谷内,游客席地而坐,随着“星空导师”的指引,仰望无垠苍穹。“看,那是北斗七星,从斗身到斗柄,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
沙漠旅游一直是宁夏的“金色名片”。近两年来,中卫市成功打造“青春漠漠搭”文旅IP,建设四大主题帐篷营地,配套沙漠市集、观星讲座、烟花大会、沙漠马拉松、摇滚音乐节等精彩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
“过去景区主要是传统观光游,这几年我们持续完善住宿体系,叠加新业态,度假型游客已超过80%。他们追求深度体验游,一般要待两三天,对景区营收及周边消费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军说。
做足山河锦绣文章,让自然景观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传统景区焕发“逆生长”活力。
如果说中卫的火热大漠释放的是“热效应”,那么六盘山下的固原市,“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则是“清凉磁场”,“18℃夏天”的新晋文旅IP,让这个西北边陲小城成为惬意的避暑胜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赴一场“治愈系”山水之约。数据显示,今年7月到8月,固原全市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
景观之上是生活。“宁夏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有条件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当独特资源遇见创业创新,越来越多的文化新空间、生活新场景、旅游新业态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为游客提供全新的选择。
从“贩卖荒凉”到“主客共享”的现代化美好生活目的地,宁夏正在通过“百业+文旅”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重构人们对“塞上江南”的想象,重塑文旅的气质与格调,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