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来临,不少游客选择外出度假。然而在享受旅途的同时,有一件事尤其不能忽视——防蚊。对于前往南方旅行的游客而言,这一问题更需引起重视。
入秋以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北方地区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增大,夏季滋扰的蚊虫逐渐减少。然而在长江以南地区,随着暑热消退,气温正好进入蚊虫繁殖与活动的适宜区间。
科学研究表明,蚊虫幼虫发育的最佳温度在25℃至30℃之间,而成蚊在该温度范围内也最为活跃、寿命最长。因此,在长江流域,10月往往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而在华南及云南部分热带地区,蚊虫的活跃状态甚至可能持续至11月。
这也意味着,游客若在“十一”期间前往南方旅行,很可能正遇上当地蚊虫密度较高的阶段,务必提前做好防护。
具体防蚊措施包括:外出时使用有效的驱蚊剂;尽量穿着长袖上衣与长裤;选择配备完好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夜间就寝时建议使用蚊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白天在城市及周边乡村游玩时,应警惕花斑蚊(伊蚊)的活动。该类蚊虫多在日出后2小时与日落前2小时频繁出没,游客在此期间应加强防护。如发现蚊虫靠近,应立即在裸露皮肤上涂抹驱蚊花露水等驱避剂,或穿着宽松的防蚊衣物,既防叮咬,也兼具防晒效果。
夜间休息前,应检查住所的防蚊设施是否完备。若发现房间内有蚊虫活动,或防蚊条件不足,可使用电热蚊香液、蚊香片等进行驱杀。如条件允许,也可将空调温度调至20℃以下,低温环境能有效抑制蚊虫活性,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睡眠环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