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人们出行热度持续不减,旅游市场热火朝天。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假期的“首选”“标配”,以至于一到假期,朋友圈就成了“旅行摄影大赛”晒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把旅行和读书比肩,今天,我们也把旅行作为增长见识、放松消遣、去除“班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对于旅行的方式、意义和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境界。
10月2日,在嘉兴市南湖风景区,游客正在享受惬意的游玩时光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朝碧海而暮苍梧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早上还在碧海游玩,晚上就到了苍梧住宿,这是徐霞客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在30余年的游历生涯中,他“探奇测幽”,深入人迹罕至之地,考察记录地理发现,并将所见所闻熔铸成60余万字《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中国自古就有“游历”“壮游”的传统,文人们通过旅行丰富阅历、求知解惑。孔子从鲁国出发,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其经历成为《论语》重要内容。司马迁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游历过程中积累的人文和地理资料,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读书外,旅行是增长知识、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最好方式,它将书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切身的体验,给予我们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
10月1日,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景区,游客在体验高空骑车等项目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根据所处位置、视角的不同,看到“岭”“峰”等千姿百态的庐山景色。尽管如此,只因“身在此山中”,还是无法辨识庐山的全貌。
视角不同,风景就不同,认识就不同,人生也是如此。长期处在某个生活圈中,我们很容易将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标准视为唯一“正确”的东西,变得固守一隅、自我中心,渐渐“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清真实的自我。
旅行则让我们跳出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通过认识“他者”来看清“自我”。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我们开始了解多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明辨自己的偏见与狭隘;在与异质文化的交互中,我们开始反思自身文明的长处和不足;在古老的历史遗迹面前,我们感受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开始思考人类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10月2日,游客在塘栖古镇游览 图源:新华社
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登滕王阁,感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在天高地远的宇宙无穷面前,人生的悲欢成败都显得那么微小。
高山、大海、荒原、沙漠……旅行中遇到的这些自然景观往往会带给我们一种“壮阔感”。长期在城市生活,许多人容易产生一种幻觉,以为人类是世界中心,科技能够主宰一切。然而,当我们走进自然,面对地球最原始的力量时,这种虚妄的傲慢会瞬间瓦解,一种敬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陈子昂上幽州台,面对广阔天地和历史长河,写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在一个旅夜,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景象,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一般渺小、漂泊。很多人通过旅行,见天地、见众生,认识到天地和自然是神圣而庄严的,需要始终保持警醒和谦卑。
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山穷水尽的窘境或许难免,此时不妨换一个心态,也许就能看到另一种美景,前路豁然开朗。
在旅途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意外和不确定性:错过的班车、变幻的天气、不适的身体、突如其来的工作等等,都可能打乱我们原有的计划。这些未按计划发生的事情,反而容易成为旅途中最值得回味的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一些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旅行“故事”,还特意采用“盲盒式旅游”的方式,通过投掷骰子、购买“盲盒”车票等,让旅行变成一场随机而来的“冒险”,以期在不经意的探索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
生活的动人之处,从不在那些预设的轨迹里,而是潜藏于始料未及的转角处,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一次看似失败的尝试。旅行教会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这不是计划“泡汤”“破产”,而是另一种可能性的开启。当我们学会对意外说“欢迎”,生命便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10月1日,游客在绍兴城市广场观赏无人机灯光秀 图源:新华社
五、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
《列子》记载了列子和他的老师壶丘子的一段对话。列子热爱旅游,壶丘子就问他:“你到处游玩,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旅游呢?”列子说,旅游的乐趣就在于能够看到事物的变化。壶丘子却指出:“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他认为,物物都是风景,物物都有观赏的价值。
如果说列子的旅游重在“外观”,那么壶丘子则取足于“内观”,认为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快乐,才是旅游的最高境界。一旦拥有善于发现美好、找寻快乐的心境,不论身在何方,都能获得旅行般的体验。
比如陶渊明虽“结庐在人境”,仍能欣赏并珍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与美好。又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后,离开森林,重新回归生活、拥抱生活。他在《瓦尔登湖》中提到:“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
旅行的意义并非逃避日常,而是在“出走”中积蓄能量,重塑更有质感的当下。旅行让我们带着“远方”的收获,重新审视和热爱“眼前”的生活。我们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是为了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他乡风景,它可能就蕴藏在与家人共度晚餐的片刻时光里,就在窗外那棵梧桐树的四季变幻中。
“会心处,不必在远。”或许,旅行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如何不必远行,也能活得生动而深刻。
来源:浙江宣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