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当晨光刚为大境门的城墙镀上金边,来自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等央媒省媒的采访团已踏上张家口的研学热土。镜头追随着孩子们的脚步,笔尖记录着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为期两天的集中采访活动,让这座冬奥之城的研学魅力在行走中愈发清晰。
首站采访团来到大境门研学旅游基地,记者们和桥西区明德路小学的同学们化身“文旅使者”,跟着讲解员探寻大境门的历史文化,触摸边关互市的繁华记忆。在大境门研学课堂的商贸文化主题教室内,同学们身穿古代商人长衫,化身正在来远堡边市贸易的牙人,沉浸式体验着古代的“商业谈判”之道。看到这一情境,天津日报记者郝一萍特意询问课程设计细节,笔记本上很快记满“沉浸式任务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关键词。“这不是简单的观光,是与历史的对话。”她举起手机,认真记录下这堂生动的研学课。
“我在捕捉孩子们‘干农活’时的面部和手部特写,这些画面就是最鲜活的素材,让城市孩子们体验农活,意义很大。”在宣化区的巡天“尚谷园”研学旅行基地的谷语农趣馆,北京青年报客户端编辑部副主编孙慧丽俯身蹲在土地上,举着手机,关注着宣化区新开路小学学生们的“开土”体验。而长期关注研学经济发展的北京少年报主编王旭君更关注“张杂谷”文化,她觉得,“张杂谷”具备发展研学经济的“特色”属性,继续深度发掘“谷子”的内涵,相信研学经济市场会非常广阔。
午后的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和太子城展馆两大研学旅游基地,一堂堂“冰雪课堂”正在上演。研学指导老师围绕冬奥精神遗产和场馆资源,通过奥运精神宣讲、手工创作、情景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拼搏与荣耀,真正把热爱的冰雪运动的种子种进心里。“原来沉浸式研学不只是好玩,更在于情感的共鸣。”河北工人报记者韩廷钰边拍摄边在笔记本上标注,镜头捕捉到孩子们在模拟颁奖台前比“V”字的笑脸,也定格下展馆墙上“北京冬奥精神”的鎏金字样。
次日,在怀安县领克汽车研学基地内,焊接车间汽车底盘焊接过程引来采访团的关注,记者们俯身观察全自动生产线上的机械臂,不时向领克公司张家口工厂讲师提问机械臂的工作步骤。总装车间实践教室里,孩子们仿佛走进复刻版领克汽车总装车间情境中,汽车组装流程在这里得到立体呈现。“把抽象的现代汽车制造概念变得可触摸,这正是研学的精髓。”河北电视台记者郭礼超说。
最后一站的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公园研学旅游基地让采访团感受到张家口丰富的研学资源。记者们来到研学体验馆,阳原三中七年级学生们正在制作地质年代瓶,研学学生李真对围着他的记者说:“考古地层其实也挺有趣的。”记者立刻追问:“这次研学改变了你的理想吗?”“以前没想过职业方向,现在觉得当个考古学家也挺有意思!以后就要挖恐龙骨头。”李真的回答引得大家会心一笑。工作人员李帼英介绍:“我们把考古文化变成课程,从今年四月起,已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000多人次。”
两天的行程结束时,记者们的手机里已存满了素材:“雪如意”的剪影、地质年代瓶内的土壤、大境门的城墙。这些画面串联起张家口研学的独特脉络——冬奥科技的硬核、传统文化的温润、历史遗址的魅力。这些带着温度的素材,即将通过荧屏与版面,让更多人看见:研学经济的活力,既在数据的增长里,更在孩子们闪光的眼睛中;既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更在文化传承的脉络中。
“悠久的泥河湾遗址、极具特色的崇礼冰雪文化、富有现代感的汽车产业基地……这里的每片土地都是生动的研学课堂。我们相信,张家口将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研学经济标杆城市,张家口的研学品牌也会越叫越响亮。”光明日报记者陈元秋在结语中写道。这场行走的采访,让笔墨与镜头都读懂了张家口研学的初心:让知识在体验中生长,让文化在行走中传承。(记者 马明明)
来源 张家口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