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10月4日“每日人物”发出《体验差,雷点多,部分5A景区被年轻人抛弃》文章。
原文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文章历数了一些老牌的,以及新晋的5A景区,网上总结的“爆雷点”,比如,动线设计差。又如,景区大门距离景点地点很远,中间地带充斥着大量购物店。再如,有的景区大门进去后,需要付费高价乘坐摆渡车。
很多老牌旅游城市也被再次点名,除了上述问题,还有所谓的“阴阳菜单”,游客和本地人价格不同。而这些城市的黑车众多,甚至出租车司机会坐地起价。
这个文章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好像整座城市都在为旅游业赚钱服务,‘空气里头写满游客来了,每一处风景都明码标价’”。
5A景区最近10年来大幅增加,从2017年到2024年的17年间,5A景区的数量从66家累计增加至358家,其中,光是2024年就增加了50家。
十一长假期间,国内很多地方的知名和不知名景区、景点都人满为患。当然这种宾客盈门的状态也只限于春节期间、十一期间以及其他一些小长假,还有暑期的部分时段。
在大多数时段,许多旅游城市以及景区景点的客流,相较于高峰段,已经不仅仅算是“腰斩”了。
针对这种问题,很多旅游政策分析专家和智库认为可以通过落实带薪休假,并且想尽办法创造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春假、秋假来破解。
尽管这些专家和智库往往也谈到了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也就是旅游城市、景区、景点的服务功能,包括增加公厕、停车场位以及公交运力投放,然后就是更多地招商,引入更多的餐饮企业、摊贩,让游客能够更方便地吃到饭;然后也谈到了价格秩序监管、服务监管的问题。
但从专家和智库很多次发出的呼吁的内容,以及不同的政策建议的提出频度来看,显然是将落实放假、保障假期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认为供给侧和秩序监管的问题解决,是应该自然而然的。
现实情况与这些专家和智库所估量、分析的有所不同。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落实带薪休假、鼓励错峰旅游,以及春秋假都很必要,但是在现有的旅游体验框架下,这些措施即便完全落实到位,甚至继续扩充部分公众假期,对于刺激旅游消费的带动效应是不够明显的。
道理很简单,仅就具备支付能力的部分游客群体而言,也并没有将自己所能支配的所有假期时间投入到境内旅游。甚至而言,旅游经验越多的游客群体,踩坑次数越多,或者见过他人踩坑的经验就越丰富,对于“下一次”旅游就越会审慎。
其次,动线设计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正如《每日人物》文章所提到的,景区的动线设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很多景区让人望而生畏,除了盛传的宰客传闻、设施不齐全以外,就是动线设计不够合理。
景区甚至部分旅游城市的动线设计,直接套用了商场超市企业的动线理念,也就是千方百计让游客、购物者走更多的路,尽可能多地触发二次消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景区会将大门设置在距离实际景点非常遥远的地点,游客花了门票进入景区,不得不长途跋涉,实在忍受不了的就花钱坐摆渡车。
看到游客这种狼狈而不得不屈就的一幕,这些景区的管理者、工作人员以及动线设计者恐怕会认为是自己的巨大胜利吧。如果仅就单次消费而言,这种设计无疑是极其高明的,因为基本上不会有游客在发现进入景区大门还需花钱摆渡,就选择果断放弃,门票构成沉没成本——如果游客选择放弃游玩该景区,从入口处就退出,那么不仅意味着经济损失,而且还意味着这趟旅游出行的决策失败了。
第三,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口碑要提高,应当设法尽可能做减法,而不是继续做加法。
口碑这个东西很玄妙。本来,一些景区的自然风光确属一流,历史、人文要素的汇集更是增强了景区魅力,但是因为动线设计的骚操作,实际上就让这些景区在口碑传播中,被首先打上的标签就是动线不合理,以及捆绑收费、半强迫式的二次消费。
旅游城市,景区管理单位和开发企业,以及相关的策划机构,更多的考虑是怎么讲景区的故事,用无人机等多种视角拍摄壮丽、宏伟、奇美的景象,强调景区和旅游城市的特殊体验,却很少站在游客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的角度,去审视动线设计的合理性,去审视各种千奇百怪的消费项目会不会让人觉得超级反感。恰恰相反,为了让旅游城市空间和景区空间获得开发的最大化,增加游客在场消费,这些单位、机构还会进一步考虑增加触发消费的场景可能。
这也由此带来了一个这几年来引发热议的问题,也就是大小长假和日常出游的人增加了,但旅游消费的人均数额却降低了。
这背后固然有经济结构调整、部分行业运作不景气因而影响了部分家庭、出游游客可支配财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大量的旅游城市,大量的不同等级景区的口碑的爆裂式下滑。
“好像整座城市都在为旅游业赚钱服务,‘空气里头写满游客来了,每一处风景都明码标价’”这个话说得好,但其实更准确而言,很多地方的空气里不仅写满了“游客来了”,就差明说“肥羊来了”,而且很多环节并不明码标价,一个接着一个的“自愿消费”成为预设的爆雷点,随时等候着不慎滑入的游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