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中国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大批的俄罗斯人涌入中国旅游,在北京工作的俄语导游早早就被预订了10月的档期。
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在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表示,俄罗斯相应也将对等实施对华免签政策,作为对中方这一友好措施的回应。社交平台上,人们纷纷把这一信号解读成“俄罗斯即将对中国免签”,开始猜测免签的时间。一些原本没关注过俄罗斯的人,也开始观望俄罗斯旅游。
在很多人看来,俄罗斯算是北欧平替国家,去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追极光,一般都要花上三四万元,但去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追极光,一次只要一万多元,“直接便宜了一半”“而且景色和建筑风格也很类似”。
文 | 王潇
编辑 | 张轻松
运营 | 歪歪
北欧平替
刷到“俄罗斯可能免签”的消息时,沪漂吴纬凡还坐在工位上有些犯困,一下就来了精神,立刻切换到购票平台查询最近到俄罗斯的航班价格,“最近肯定不会去,但就是想看看”。
“俄罗斯即将对中国免签”的信号释放后,最先行动的可能是旅行机构,借着这波热度,旅行机构带上“俄罗斯免签”的标题,分享俄罗斯旅行线路和攻略。
▲ 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俄罗斯免签”的讨论和旅行机构广告。图 / 小红书截图
人们也开始猜测免签的时间,有人猜测可能要到国庆放开,“给俄罗斯人一点走流程的时间”,还有人买好了飞往莫斯科的机票,等免签通知,“再等等通知,没准能省300多元(签证费)”。一些原本没关注过俄罗斯的人,也开始观望,“印象里一直觉得俄罗斯很遥远很陌生,但景色好、吸引人的话也想去走走”。
吴纬凡已经去过俄罗斯3次了,每次都会玩上十几天,印象最深的是追极光的那次。预期中,追极光遥远又昂贵,没个几万块下不来,可是去俄罗斯追极光的那次比想象中方便很多,坐一天的飞机就能到达目的地,“一趟下来只花了一万多元”。追极光需要运气,吴纬凡和朋友第一次追极光,几天下来,就看到了好几次,绿盈盈的光像河流一样洒在夜空里,天好像离得很近,朋友们都仰着头忘了说话,等回酒店后开玩笑,“体验拉这么满还怎么去其他国家”。
对吴纬凡来说,俄罗斯几乎算得上最具性价比的“欧洲国家”,国土面积庞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不同的风景,而且四季的景色也不同,他记得第二次去俄罗斯时,逛了贝加尔湖,正值秋天,看着金黄的树叶飘在深蓝的湖面,他当即就决定,“冬天一定要再来,蓝冰肯定更好看”。俄罗斯几乎成了吴纬凡的省事选项,去年他跳槽到了一家国企,年假有限,原本打算好好规划一番,从埃及想到了高加索三国,可工作太忙一直没时间做攻略,最后干脆决定重游俄罗斯——不用做攻略,景色也好看。
俄罗斯像是其他欧洲国家的平替,吴纬凡也曾去意大利旅游过,花了快三万块,而且转机就要将近两天时间,“够去两次俄罗斯了”。
旅行社也抓住了人们的“平替”思维。张子甯从事旅游行业8年了,她记得之前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小众旅游地,去年开始,慢慢火了起来。很多年轻人到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追极光。在张子甯看来,俄罗斯绝对算得上是“北欧平替”,去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追一次极光,一般都要花上三四万元,“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和景色,和北欧都很类似”。张子甯记得,去年冬天,正是追极光的旺季,每天都会有十几个人来咨询俄罗斯旅游。
▲ 叶卡捷琳堡的街景。图 / 访谈者提供
很快,俄罗斯旅游的选项从追极光“平替”延伸开来,在社交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硬核网红旅游路线:今天,在莫斯科抱着西伯利亚棕熊拍照,明天开着坦克徒手扔手榴弹,隔天再去北极圈里乘风追鲸鱼,最后再去贝加尔湖畔感受一下清澈又神秘的浪漫,“一条线路兼具战斗民族风和浪漫文艺气质”。数据也能佐证这一变化,据外交部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内地居民首站赴俄罗斯旅游103.9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09.3%。
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也直观感受到中国游客的增加。田佳木在叶卡捷琳堡留学5年多,“这是俄罗斯的第三大城市,很多人会从莫斯科直接坐火车到叶卡捷琳堡,花上两三天就能逛完全城。”田佳木从2022年开始,兼职做导游,接待中国游客,但那时,到俄罗斯旅游的人还很少,每个月只能接上一单。从去年开始,街上的中国面孔明显变多了。
俄乌冲突后,很多外资企业都撤出了,这两年中国的商人、企业家也在向外寻找机会,于是很多中国老板会到俄罗斯参加展会。老板们会顺便把家人也带过来,一边考察商机,一边全家旅游。订单也开始翻倍增加,去年,赶上旅游旺季,田佳木每个周末都在带团,“接到的基本上都是这种商务团”。
▲ 田佳木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许多关于她做导游的帖子。图 / 小红书截图
俄罗斯旅游体验如何?
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对免签充满期待,但又对安全有所顾虑。“想去俄罗斯旅游,战争会影响旅游吗?”帖子下,有人反馈“刚回来,很好玩”,也有人说“现在来不建议不太方便”。
这两个月,很多游客跑来咨询张子甯,去俄罗斯旅游会不会影响去其他国家旅游,“害怕去了俄罗斯以后就不好拿其他国家的签证了”,还有人担心俄乌冲突,“怕现在过去不安全”。
几乎隔段时间,俄乌冲突就会出现新的战况,影响甚至从边境前线扩展到了核心城市。据外媒报道,今年7月,俄罗斯遭遇乌克兰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袭击。俄罗斯在一夜间击落了117架无人机,其中有30架都在莫斯科地区, 莫斯科的多个主要机场也同时陷入瘫痪,多架次航班被取消或延误。数以千计的乘客排队等候或睡在机场地板上。
比起被战火直接影响,普通人受到的间接影响更多,比如网络管控。Yami在成都学俄语,平时会兼职做俄语导游接待俄罗斯游客,今年7月,她和朋友一起到俄罗斯旅游。一共玩了十多天,而且只游玩了两个城市,按理来说安排很轻松,可莫斯科的景区很大,一逛就要半天时间,一趟下来,她依然觉得自己像个特种兵,“每天都在走”。
▲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克林姆林宫。图 / 访谈者提供
想去的景点之间离得都很远,更快的方式是打车,可试了几次发现,比走路还要麻烦,很难有准确的定位,“定位一直在乱飘”,好不容易打上了车,由于定位偏差,也很难找到司机,每次都先电话沟通一会,才能成功坐上车。
能打上车还是好的,网络有时甚至慢到连软件都打不开。在市区里网络就经常卡顿,一旦离开市区,“根本完全没网”。有人想出了更原始的方式找路,在酒店里先把地图截图保存好,等出了门再根据截图上的方向一点点辨认路线。
网络管控是为了抵御乌克兰的无人机威胁,自从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就经常限网速,甚至直接断网,到了今年,断网更加频繁。俄罗斯人瓦西亚住在远东地区的海参崴,断网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不知道什么时候网络突然就没了”,线上电话好像变成了一场赌局,前一天约好了时间,到了隔天,人可能直接“失踪”了。时代好像又倒退回去了,出门必须要用现金,“有时电子支付都成了摆设”。
不止是网络在变化,物价也在改变。Yami几乎是刚一落地,就感受到了物价的不友好,想买一瓶水,结果便利店里普普通通的一瓶水就要12元(人民币),她记得有一次玩了一天想吃草莓,进超市一看价格,一盒就要98元,而同样的一盒草莓,在成都,“20多元就够了,能买三盒了”。
对于长期住在俄罗斯的人来说,生活水平也在随着物价的上涨被一点点挤压。自从俄乌冲突以来,物价就一直在上涨,瓦西亚“必须要很聪明、小心地花钱才行”。瓦西亚喜欢吃海鲜,家里以前经常会买一些虾、螃蟹之类的,就拿常买的俄罗斯马加丹虾来说,去年的价格还是每公斤1300卢布(112元人民币),今年就涨到了2000卢布(173元人民币),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涨了50%多,“现在已经不买那些很贵的食物了”。
田佳木的生活费也变得更加紧张。她感觉,和5年前刚到叶卡捷琳堡时相比,如今物价上涨了将近3倍,而且不止是食物,交通、住宿各个方面都在变贵。“原本打车二三百卢布的车程,现在打车要花500多卢布。”刚到叶卡捷琳堡时,生活费一个月只要2000多元人民币就够了,可是如今,同样的消费水平,一个月至少要4000元。
▲ 社交平台上,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的吐槽。图 / 小红书截图
消费也在降级,田佳木原本在外面租房住,如今为了节省房租,只能搬回学校。以前她还会省下钱买一些上千块的贵价护肤品,如今已经降级成了百元左右的护肤品。
来中国旅游的俄罗斯人更多
比起赴俄旅游升温,俄罗斯人来中国旅游的热度更明显。
赵月明曾经在俄罗斯留学,读书期间,经常有当地人把她误认成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每次出现这种误会时,她都觉得俄罗斯人对中国还不够了解,未来想补足这种认知差距,最容易想到的工作似乎就是旅游行业了。
前年,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赵月明开始兼职做起俄语导游,那时她还没运营社交媒体,只通过朋友找游客,每月接单量也不多,偶尔周末会带带团。今年7月,赵月明从公司离职,打算做旅游方面的创业。对俄免签开始后,她才觉得自己好像踩中了某个小风口,每次和朋友见面,朋友都会提起认识的俄罗斯人要来中国旅游,就连赵月明的研究生导师也向她打听中国旅游的景点,“感觉俄罗斯人都想过来”。
▲ 赵月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许多她做俄语导游的日常。图 / 小红书截图
离职后,赵月明开始运营自媒体,几乎是刚一注册,就有俄罗斯游客来咨询约时间,“10月份的时间都约满了”。不止是游客,旅行社也大量缺人,很多旅行机构的人来找赵月明合作带团,身边学俄语的朋友似乎也想入局,好几个朋友来打听:如何当俄语导游,怎么才能快速上手?
瓦西亚和身边的亲戚朋友的确都开始期待到中国旅游。他一直喜欢中国文化,此前已经到中国旅游过五次,他还会自称“毛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每当有免签相关的消息时,瓦西亚都会第一时间转发,“毛子太开心了,也欢迎大家来找毛子玩!”
Yami也发现了俄罗斯人赴中国旅游趋势的火热。今年她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把兼职导游的工作都停了,合作过的旅行社主动来找她跟团,“还主动加价,商量了好几次”。
更早感受到人流变化的是飞机、火车等交通系统。有人在俄罗斯海参崴工作,国庆节回国探亲,坐上飞往中国的飞机发现,“整架飞机就我一个中国人”,剩下的全是俄罗斯游客。很多俄罗斯人为了省事,直接就近到东北地区旅游,有人在辽宁坐火车,发现几乎整节车厢都是俄罗斯人,“来回跑的都是黄头发的小孩”。
▲ 俄罗斯游客在东北夜市逛街,享受美食。图 / 视觉中国
事实上,俄罗斯游客大量涌入中国,从去年就开始了,旅行社的老板曾经预测,“俄罗斯人来中国旅游肯定是个大趋势”。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人到美国、欧洲其他国家的旅游都受到了限制,选项一下缩窄,近点的旅游目的地就剩下了亚洲一些国家,大批游客涌入近邻中国。Yami几乎没有缺过客户,“只要想接团,时间都能被排满”。
东北边境城市的感受要更明显,吉林珲春的旅游从业者记得,在俄罗斯节假日高峰期,珲春接待的俄罗斯入境游客已经超过了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俄罗斯也成为了当地第一大客源地。
对于渴求工作机会的人来说,人群的双向流动确实能增加生机。如今,田佳木已经读研二,在俄罗斯做导游的工作对她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科毕业时她也曾试着回国找工作,可找了一圈发现,在郑州对口的工作,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几千块,“交了房租就不剩什么钱了”,她只能到俄罗斯再读个研究生。家里的情况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原本家里养猪,疫情时破产了,父母又把生意转向建筑行业的沙石生意,可这两年,建筑行业也衰落了。田佳木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多打几份工,从原本的从家里拿生活费,变成了定期给父母打钱。
导游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卷。原本留学生毕业后都倾向回国找工作,可如今国内工作难找,大量留学生都留在了俄罗斯,兼职做导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价格被越卷越低。田佳木记得,原本带团一天150美金,可如今已经降到了120美金左右。
但眼下,对于像田佳木一样的留学生来说,导游也算得上最好的工作,他们也和国内游客一样,期待俄罗斯对等免签政策的实行,“到时也能赚更多的生活费”。
▲ 傍晚的俄罗斯风景。图 / 访谈者提供
(除张子甯外,文中讲述者皆为化名)
参考资料:
1、《2000万老外低调涌入中国背后》,旅界
2、《突发!莫斯科遭大批无人机袭击》,参考消息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