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路村”蝶变文旅打卡地
—— 借旅发大会东风,探索文旅融合振兴新路径
#宽喜堂文旅# 【太行山坳的活力“交响”】
文/福安
秋日的太行,层林尽染。群山环抱中的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李家庄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停车场内,来自邯郸、石家庄乃至北京等地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山间步道上,“山李冀·山游市集”的木质招牌下,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商贩热情的吆喝、游客的欢声笑语、美食制作的滋滋声响,交织成一曲鲜活的乡村振兴“交响乐”。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守着京娘湖、东太行两大4A级景区百万客流,却深陷“过路村”发展困境的普通山村。
一、 烟火市集:从“无人问津”到“人气爆棚”的蝶变
步入市集深处,浓郁的乡村烟火气与太行特色风情扑面而来:
· 石磨面房: 师傅正将热气腾腾的烧麦装盘,薄如蝉翼的外皮透出饱满馅料,袅袅热气瞬间驱散山间微凉。
· 麻花油锅: 老板娘手法娴熟,金黄麻花在滚油中翻滚,散发出诱人麦香。刚出锅的麻花外酥里嫩,成为游客边走边尝的热门小吃。
· 小米酥长队: 传统工艺制作的小米酥香甜酥脆,带着纯粹米香,无过多添加,引得游客排起长队争相购买,成为必带的“伴手礼”。
二、 业态升级:告别“短板”,突破“瓶颈”,打造一站式体验
李家庄的困境曾是许多“景区旁村庄”的缩影:虽坐拥京娘湖、东太行等优质旅游资源,却因缺乏集中、丰富的旅游业态,难以吸引游客驻足消费,百万客流匆匆而过,村庄发展陷入“瓶颈”。
为破局创新,武安市借承办第九届河北省及第八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之机,将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将李家庄纳入西部山区旅游带重点打造项目。秉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当地摒弃“千村一面”的开发模式,引入西安宽喜堂文旅公司进行专业设计运营。
团队遵循“不砍一棵树、不填一个塘、不拆一座房”的微改造原则,充分保留村庄原有的石屋、古树、古田风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在深入调研村庄山水、民俗及周边客源后,制定了“以市集为核心,以体验为特色”的整体规划,并充分吸纳村民意见。
如今的“山游市集”全长1.8公里,早已超越简单的“小吃街”,规划为六大功能区与多个景观节点:
· 特色消费: 院落餐饮(吊锅鸡、石锅泉水鱼等地域美食备受青睐)、山货大集(台上村野生核桃、长寿村板栗、本地小米花椒、手工竹编琳琅满目)。
· 深度体验: 儿童萌宠互动、古田观光步道、非遗民宿(体验太行传统居住文化)、小吃作坊(见证美食诞生过程)。
· 休闲互动: 观景广场、祈福广场、音乐广场成为打卡休憩点;NPC巡游、篝火晚会、麦穗辨识等农作体验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太行民俗与农耕文化。 真正实现了“吃、购、玩、游、赏、体验”一站式满足,精准补上了西部景区优质餐饮休闲街区的短板。
“之前逛完京娘湖、东太行就走,很难找到静心感受乡村的地方。今天特意从邯郸过来,吃到了地道的吊锅鸡,买了野生核桃,孩子玩得开心,真是不虚此行!”游客王女士拎着满袋山货,笑容满面。
三、 富民兴村:“家门口”的增收新路
村庄蝶变,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村民。这得益于创新的“公司+集体+村民+商户”运营模式:
· 盘活资源: 成功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76处。
· 促进就业: 解决了活水乡各村近百人就业。
· 村民增收: 许多像张大姐一样的村民,从外地务工返乡,在家门口摆摊、务工,实现稳定增收。“以前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卖山货收入更稳,还能顾家,日子真有盼头!”村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四、 破茧成蝶:文旅融合的振兴样本
目前,李家庄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过路村”,蝶变为人气爆棚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借旅发大会东风,以“山李冀”市集为突破口,李家庄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乡村休闲新体验,更成功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促增收、乡村振兴谋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其核心启示在于:
1. 精准定位,补齐短板: 针对景区配套不足,打造差异化、高品质的餐饮休闲体验区。
2. 专业运营,保留乡韵: 引入专业力量科学规划,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守住乡村本真。
3. 丰富业态,深化体验: 超越单一购物,融合消费、互动、文化、景观,打造沉浸式场景。
4. 创新模式,共建共享: “公司+集体+村民+商户”模式有效整合资源,确保发展红利惠及村民。
李家庄的实践,为众多拥有优质资源却苦于无法变现的山区村庄,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生动范例,点亮了太行深处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