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延续了“博物馆热”。随着“博物馆热”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这个假期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推出新展览、新活动。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护”大展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故宫百年大展因现场排队太多目前已经取消了现场扫码参观的方式,网上预约成为唯一参展方式。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中国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博物馆热”带动文创热卖,“文创经济”热了。
探访:有观众凌晨三点来等故宫百年大展
10月1日早上8点,北青报记者早早来到故宫,此时午门前的广场早已是人声鼎沸。一条“长龙”从检票口蜿蜒而出,人们裹着外套、带着小板凳。他们中的许多人目标明确——直奔午门中央大厅,只为亲眼一睹在此展出的故宫百年书画珍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早的观众凌晨三点就已在此守候。
今年国庆,恰逢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东晋王珣的《伯远帖》以及北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堪称“国宝中的国宝”集体亮相,瞬间点燃了全国文博爱好者的热情,也将“博物馆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北青报记者随着人流经历了近五个小时的缓慢移动进入午门展厅。展厅内摩肩接踵,但秩序井然。在《清明上河图》近十米长的展柜前,观众排成数列,缓慢前行。“排了五个小时,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但当你真正站在《五牛图》前,看到那一千多年前的笔触和神韵,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从天津专程赶来的大学生王皓对北青报记者说,他的语气中难掩激动,“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历史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关于故宫百年大展,最新的消息是,在游客和市民的反馈下,故宫百年大展参观方式做出了改变:网上预约门票,取消现场扫码。此外,展览现场全部拉上了隔离栏,观众只能往前走不可回头,以保证观众观看不拥挤,每个人可以在展品前停留几分钟。据参观者杨女士介绍,采取这些措施后,目前进入书画展厅排队等候的人最多有几十个,十几分钟就可以进去。北青报记者再次提醒想来故宫看百年大展的朋友们,一定提前网上预约。
假期“博物馆之旅”已成家庭新传统
10月1日上午,在排队队伍中,北青报记者遇到了来自杭州的工程师李先生一家。他们凌晨四点就从酒店出发,“孩子正在学国画,这次特意带他来,就是想让他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国粹’。这种直观的震撼,是任何教科书和视频都无法替代的。”李先生表示,利用假期进行“博物馆之旅”已成为他们家的新传统。
而在展厅内,一位自称是“普通游客”但言谈间透露出对书画颇有研究的张先生表示,这些国宝历经千年,从宫廷散落到民间,又历经战火与颠沛,最终被完好地征集、保护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你能从《伯远帖》的墨色里看到东晋的风度,从《诸上座帖》的笔势中感受到黄庭坚的狂放。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今天这样的火爆场面,说明大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渴求度越来越高了。”
博物馆游成年轻人旅游新风尚
故宫百年大展的火爆,是今年“博物馆热”的一个缩影和极致体现。这个国庆假期,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全国各大博物馆均人气爆棚。“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正成为年轻人旅游的新风尚。
在故宫百年大展展厅前,北京某高校的大三学生王同学正举着手机拍摄文物细节。“我不是第一次来故宫看展,但这次专门提前抢票,就为了看故宫百年大展。”她边说边点开相册里的笔记,里面记着每件展品的背景故事,“以前我们同学一起旅游是打卡拍照,现在更愿意一起花3小时泡在博物馆,听讲解员讲文物背后的历史,这种‘沉浸式充电’比逛商圈有意思多了。”一位从陕西西安专门来北京看故宫百年展的游客陈女士表示,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AR导览,扫一下就能看到文物‘活’起来的样子,还能和展品互动。我身边不少同学都把‘打卡博物馆’列进旅行清单,甚至会为了一个特展专门规划一场旅行,这已经成了我们年轻人之间的‘新潮流’。”
国庆期间,多位在博物馆参观的年轻人表示,比起走马观花的旅游,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感受文化底蕴,能带来更强烈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为一座馆,赴一座城”不再是口号,而是成为年轻人探索世界、丰富自我的新方式。博物馆热的背后也是我国博物馆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缩影。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较2024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2.96亿人次)增加了796万人次,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
博物馆热带火“文创消费”
观展者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转化为“文创消费”。10月1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故宫文创店内看到,观众观展的热情也转化为“文创消费”。
融合木质与金属工艺的万历孝靖皇后点翠凤冠冰箱贴成为焦点。其设计突破国博凤冠冰箱贴的单⼀材质 , 无需排队即可收藏,吸引众多“凤冠粉”⼊⼿。同样受欢迎的还有巧筑太和拼图,以太和殿为原型,创新加入脊兽形状碎片,让拼搭过程成为一场古建知识探索。⽽印有“前程似锦’‘独占鳌头”等吉祥话的上上铅系列铅笔,则成为考生群体的热⻔选择,寓意与实用兼具。“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纪念品, 而是追求有文化认同感的消费。”店内工作人员透露,与展览同步推出的展览图录《百年守护》,由 98位学者联合撰稿, 收录部⼀级文物,尽管定价较⾼,仍被不少观众视为“百年一遇的典藏”。
10月4日下午,⼀位店内⼯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透露,截止到目前,国庆期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环比增幅超过150%, 其中与百年大展相关的联名产品更是供不应求。这直观地展现了顶级文化IP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
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博物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推出特色夜间活动、创新文创产品等方式,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成功激活“文化经济”,让博物馆成为拉动消费、促进文化传播的新引擎。甘肃省博物馆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约2000万元。在辽宁省博物馆,不仅文创产品销售火热,游客们还热衷于购买博物馆所在商圈内各种带有辽宁文化符号的创新产品。多位专家指出,博物馆凭借夜间游、新文创积累的“快流量”,正从单一文化场所向区域经济“引擎”转变,通过辐射周边商业、联动全域文旅资源、构建消费生态,实现“一馆热”带动“全域活”的经济效应,让文化流量转化为区域发展增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实习生 海璎肜
摄/实习生 海璎肜
编辑/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实习生 陈子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