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黄腾峡,漂流挤成末日抢物资;西湖边,白素贞和许仙来了都遇不上;兵马俑没看着,人倒站成了兵马俑;洪崖洞走不动,满眼只剩人头。
每次节假日,这样的吐槽总能刷屏。可中国明明有顶级旅游资源 —— 喀斯特的溶洞天坑、雅丹的火星地貌,书院里的文人气息、城墙上的金戈铁马痕迹,为啥旅游体验却总让人闹心?
不是国外旅游就好,金字塔周边全是骗子,欧洲上厕所要收1欧元 “过路费”。今天只聊国人旅游的问题,从 “旅游五宗罪” 说起。
第一宗罪:扎堆
一到节假日,“1亿人去北京”“1亿人去上海” 的说法就冒出来。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分摊下来不该这么挤,核心是 “好景点太少,想旅游的人太多”。
全中国有1.65万个 A 级景区,但 5A 级景区只有358个,仅占2.17%。西湖、兵马俑、故宫这些 “此生必游” 的地方,全是 5A。
2025年五一游客量前五的景区,前四个都是 5A。西湖断桥就那么点地方,兵马俑参观台就那么大,缆车运量有限,自然会 “上山容易下山难”,看景只能看前面人的背影。
4A 级景区有3034个,可水分不小。大理古城是 4A,却因商业气息重遭吐槽;深圳世界之窗是 4A,早成了过时网红。真正值得去的旅游标的,其实很稀缺。
再看需求端,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国内出游56.2亿人次,比上年增14.8%,相当于每人一年出游4次才达标。2008-2017年,国内旅游人次年复合增长率12.46%。
以前不旅游的人,现在也开始出门了。好景点少、游客多,供需失衡,扎堆就成了常态。
第二宗罪:复制粘贴
去十个古镇,能看到十个 “长沙臭豆腐”“竹筒奶茶”;走五条步行街,五条都有 “我在 XX 很想你” 的牌子;连古镇放的歌都一模一样。更离谱的是,很多 “古镇” 是新修的仿古建筑,根本不古。
逛一样的街、吃一样的小吃、买一样的义乌纪念品,步行街全是连锁火锅烤肉 —— 各地特色早没了。商家跟风图省事,地方丢了差异化,游客自然觉得 “去哪都一样”,犯不着花冤枉钱买高铁票、住高价酒店。
游客也在跟风复制。网红打卡点就是典型:网上一张美照,大家蜂拥而至。到了现场才发现,照片构图是摄影奖水平,P 图连 “天真蓝” 都佩服,现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可 “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也要拍张照发朋友圈,不然像白来。
第三宗罪:圈地收费
以前象鼻山还能路边免费看,后来江边装了挡板,想看只能买票,直到2022年才拆掉。这些年 “圈地收费” 的新闻越来越多:雪山、瀑布、湖泊,但凡有点景色就被圈起来收钱。
第四宗罪:大门切薄
以前我以为门票是景区主要收入,后来查七家旅游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才发现,客运索道更赚钱。长白山索道和客运服务占比72.58%,桂林旅游纯客运也占三成,旅游公司近一半市值靠这个撑着。
索道毛利率80%-90%,跟印钱似的,但好歹能把人运上山。更坑的是区间车,有家公司2024年客运营收占比64%,靠 “大门接驳” 赚钱。
第五宗罪:宰客
宰客嚣张的原因很简单:游客 “来都来了” 不想闹事,大多只来一次,商家不怕没回头客;再加上信息不透明,商家把 “价格歧视” 玩得明明白白,专坑自己人。
还有无良旅行社。旅行社本是好东西,能省时间给安全感,可有些无良旅行社靠信息差坑钱,有三大 “技能”:擦边营销、强制购物、层层外包,报的大品牌,实际跟的 “野团”。
“一锤子买卖”,没人在乎回头客
旅游体验差的核心,是 “一锤子买卖”—— 游客和景点、商家大多只打一次交道,没有复购。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对 GDP 贡献排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中国旅游业本不是经济支柱,靠市场爆发 “躺赚” 都能排第二,好好搞早该第一了。
现在改还不晚,问题很清晰:旅游人口增得快,产业发展跟不上;热门景点挤爆,小众景点开发不够;配套不完善,服务待提升。
针对性解决就行,比如九寨沟就是好例子 —— 日均接待4万+游客,观光车排队短、指示牌规范、厕所干净有热水,人车分流,高中低端酒店齐全,有人说 “5A 是景区上限,不是九寨沟上限”。
中国的旅游资源,本就是世界顶级
故宫藏国宝,景德镇出瓷器,长城是中华文明 “活史书”;布达拉宫、龙门石窟是千年遗产,福建土楼、开平碉楼藏着社区文化;金沙江、澜沧江流淌着民族故事,贡嘎雪山、喀纳斯美得像画。
贡嘎雪山
旅游本是灵魂的出走,是对日常的 “叛逃”。过去的中国旅游业靠市场 “躺赚”,未来不该输在功利和浮躁。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是必然,中国旅游业,值得更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