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省下几百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帐篷向高价酒店说“不”
武汉街头,一眼望不到头的帐篷成了假日新“景观”。音乐公园附近,五彩缤纷的帐篷取代了传统酒店,成为年轻游客的临时住所。这场景既壮观又心酸,引发了不少路人的围观和议论。
平时200元不到的酒店,假期涨到800多元甚至上千元已成常态。面对如此涨价,不少年轻人干脆自带帐篷,在城市街头、公园绿地“安营扎寨”。
“一顶帐篷就可以省好几百住宿,挺好的。”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价格暴涨的无奈之举
年轻人街头搭帐篷的背后,是节假日酒店价格飙升的残酷现实。一位网友直言:“平时三百不到点,现在八百朝上吧,能接受就接受,不接受搭个帐篷也不错。”
市场经济的规则固然无可厚非,但价格的暴涨暴跌确实超出了许多普通人的承受范围。
“真的没钱了!不过商家也太坏!平时二百的酒店!假日一千六!抢劫!这下好了!人民用实际行动迎战你!”这条评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当下,露营设备价格日趋平民化,销量排名前20的露营单品价格均在200元以下。几十元的露营椅、十多块的餐垫,这些低成本装备让帐篷住宿成为可行的替代方案。
帐篷住宿的双面体验
选择帐篷住宿,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武功山金顶,帐篷住宿已成为一道风景线。每顶双人帐篷价格在180-220元之间,配备防潮垫、睡袋和简易照明设备。这种露营方式让游客能够在天亮前轻松登顶,欣赏日出美景。
然而,帐篷住宿的舒适度确实无法与酒店相比。一位在武功山住过帐篷的游客分享:“帐篷在斜坡上面,下面不平咯的很,在帐篷里面冻的一晚上没睡好。”
还有游客直言:“风好大,体验一次就够了。”这些真实反馈揭示了帐篷住宿的另一面——看似浪漫,实则考验耐受力的选择。
长期在帐篷内睡觉可能会感到憋闷,影响睡眠质量。帐篷主要是为户外临时居住设计的,并非长期居住的解决方案。
“露营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露营已从少数人的爱好转变为大众化的休闲方式。截至2025年3月,中国现存露营相关企业已达11.78万家,其中超过60%的企业成立于近三年内。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已达到1334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483.2亿元。露营带来的整体市场规模更为惊人,2025年有望达到1.44万亿元。
曾经定位中高端的露营品牌牧高笛,在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营收和净利润飙涨后,2023年开始面临盈利困境。与此同时,平价露营设备销量大幅增长。
“露营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诸多商机。新能源汽车纷纷植入“露营基因”,传统景区“反向拥抱”露营经济,甚至连餐饮公司也加入赛道,推出露营火锅外送服务。
帐篷住宿的社会寓意
年轻人选择帐篷,既是对高房价的无奈抗议,也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态度。
有网友认为:“这是消费降级,住不起酒店只能睡马路了。”然而,更多人则认为这是理性消费的表现:“丰俭由人,一切都是对的。”
选择帐篷的群体中,不乏有能力的消费者,但他们拒绝为虚高的酒店价格买单。一位网友坦言:“一班人确实不要住酒店,我出差都是住车上,在哪里不是玩手机,睡一晚花几百疯了,哪里不能躺个人。”
这种现象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Airbnb上曾有都柏林房东在自家后院搭帐篷,以每晚59欧元的价格出租,引发众怒。相比之下,武汉街头的帐篷是游客自发的选择,更具自主性。
在社交媒体上,“露营”相关话题拥有超高流量。某社交平台“#沉浸式露营”话题,笔记累计多达13万条,浏览量超4000万。
未来住宿的多元可能
随着生活方式酒店的兴起,传统的“功能住宿”逻辑正在被打破。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房间,转而追寻能承载情感记忆的“人生瞬间”。
数据显示,2025年新开业主题酒店中,生活方式酒店占比14.88%,同比涨幅30.19%,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酒店业的变革反映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从“去哪里”转向“为什么去”,从“选性价比”转向“选心价比”。这种转变与年轻人选择帐篷的背后逻辑不谋而合:重视体验胜过形式,注重实质高于表象。
与此同时,家庭豪華露營(glamping)也在快速增长。Hipcamp数据显示,家庭是豪華露營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预订量增长速度比没有孩子的豪華露營旅行快50%。
到2025年,由于天气保险的普及,与天气相关的不确定性预计将不再对露营者构成阻礙。 Hipcamp预测天气保险将增加一倍。
回到武汉街头的帐篷营地,夕阳下,那些五颜六色的帐篷不仅是一种住宿方式,更像是一种态度宣言。它们似乎在告诉那些涨价的酒店:我们不拒绝消费,但拒绝任人宰割。
选择帐篷的年轻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正在重塑整个旅游住宿业的生态。从豪华酒店到街边帐篷,住宿的多样性从未如此丰富,选择的权力也从未如此充分地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