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第一批旅游演艺典型案例名单,由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沉浸式景区推出的《故乡的月沉浸式演出》成功入选。这场演出究竟有何独特魅力?10月2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上午10点50,天空虽飘起小雨,但游客们观看演出的热情依旧高涨。《故乡的月》演出剧场外,等候入场的游客早已排起长队。走进剧场,新颖别致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为契合“月亮文化”主题,整个演出空间被精心设计成半月形,步入其中,宛如钻入一弯皎洁月牙。可容纳上百名观众的观众席几乎座无虚席,大家与记者一样,对即将开启的沉浸式演出充满期待。
上午11时,演出正式开始。整场演出以月亮为主题,分为《月光》《月色》《月思》《月望》四个篇章。《月光》篇章刚一开始,灯光与投影巧妙交织,瞬间营造出星河璀璨的梦幻景象,将观众带入童年月下数星星的美好回忆。《月色》篇章则别具韵味,光线明暗交错,观众仿佛置身水墨丹青的月夜画卷,每一步都踏在诗意里。演出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令人沉醉的“月夜”美景。
短短25分钟的演出,让人意犹未尽。这场演出堪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串烧”,通过灯光、投影、纱幕、环屏等多媒体技术的创新运用,营造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这场演出太惊艳了,特别是高科技的应用,把你一键拉进故事里,让情绪跟着灯光、故事一起转场,整个人都入戏了。”来自聊城的游客王涛带着家人观看完演出后,内心仍有些激动。
山乡集团(山东)九女峰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生向记者介绍:“这正是‘沉浸式’演出的精髓所在,我们运用科技手段,让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故事的参与者,能够真正‘走进’剧情中。”
当前,不少景区在旅游演艺方面投入颇多,但游客大多停留在“观看”层面,体验感相对单一。即便节目制作精良,观众仍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而《故乡的月沉浸式演出》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元感官,让观众全身心“卷入”故事情境,自然能带来与众不同的观赏体验。
“这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对传统演艺的一种颠覆,让我们的表演更加生动,更有观赏性。”演员刘美君告诉记者。
尤为巧妙的是,演出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为主线,精准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让人在赏“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品味故乡的温暖滋味。
“整个国庆假期,我们每天安排6场演出,场场接近满员。”张春生说,演出的火爆为景区聚集了旺盛人气,每年能为景区增加约35%的客流量。
这场演出的成功,不仅带动了景区发展,更为九女峰片区注入了蓬勃生机。“项目落地前,这里全是崎岖山路,村民出门全靠步行,到道朗镇赶集往返要花五六个小时。”东西门村党支部书记朱士印回忆道,“自从文旅项目进驻后,政府修建了19公里环山路,现在村民开车20分钟就能到镇上,出行难题彻底解决了。”
如今,东西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闲置房屋变身高端民宿,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实现就业。据统计,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村民人均年增收达四五千元。村集体收入更是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长。
环境的改善和游客的增加,吸引着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1982年出生的刘伟伟原本在外地经营酒水生意,目睹家乡巨变后,她与丈夫毅然返乡开办农家乐。“平常每天至少接待七八桌客人,”刘伟伟笑着说,“赶上节假日,一天能接待十七八桌。今年国庆假期第一天,我们就接待了20多桌,忙得嗓子都哑了。”
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山乡集团充分利用自有抖音平台,将九女峰的板栗、核桃、山楂、黄精、香椿等优质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六七百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故乡的月》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用科技唤醒乡愁,以艺术点亮乡村,在九女峰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实习生 刘雅萍)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