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洞灯光土掉渣,摆渡车层层收费,花55元就为看两块石头——这5A景区,我再也不来了!”刚从贵州龙宫溶洞出来的陈茗,把教师资格证揣回包里,满肚子火气。免了60元门票,却被20元观光车、70元船票“层层收割”,沿途还被当地人拦着加价拉客,“合着景区赚一道还不够,连去车站的路都要再宰一笔?”

这样的吐槽,正在全国5A景区上演:张家界游客堵到半夜下不了山,涠洲岛冲个澡要额外掏钱,三亚天涯海角81元门票只看两块石头,黄鹤楼柠檬水一楼10元、四楼卖18元……这些握着“金字招牌”的景区,靠独特山水吸引游客,却把“人文关怀”抛到脑后——动线反人类、隐藏消费多、服务跟不上,让年轻人避之不及。

更扎心的是,5A的“含金量”还在褪色。2007年首批66家5A景区,全是故宫、长城这样的硬通货;可到2024年,358家5A里混进了“跟公园没区别”的衡水湖、“没亮点的小吃街”周村古街。景区数量翻了5倍,收入却没跟上:2024年全国A级景区收入4814亿元,算下来单个景区年收入从2012年的4800万跌到不足3000万。张家界5年亏13亿申请重整,桂林旅游年亏2亿,连西安大唐芙蓉园母公司都一季度亏了4360万。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不是不旅游了——2024年五一游客人均日花费113元,比2019年还少37元。他们只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80元能玩3天的万岁山武侠城,每天近百场演出、几百个NPC陪你演“大宋剧本杀”,上半年入园1024万人次,日均营收超300万;河南龙潭大峡谷破产后靠“80元门票年卡+1元冰棍”翻红,成了五一热门;庐山牯岭镇凭着“奶茶10元、人均60元管饱”,让游客在如琴湖边看李白NPC斗诗、听民谣弹唱,找回了“不被盯着花钱”的松弛感。

说到底,旅游不是打卡“5A招牌”,而是找一份舒服的体验。当5A景区还在靠山水吃老本、玩“层层收费”的套路时,年轻人早用脚投了票:谁在乎你是不是5A?能让我玩得开心、花得值,80元的武侠城,比百元门票的5A香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