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因宰客臭名远扬、沦为全国首个被取消 5A 资质的山海关景区,如今居然能一天卖出 300 万!要知道当年它被摘牌时,旅游局局长都哭着说自己是 “罪人”,游客提起它就骂 “黑心”。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摔进谷底的景区到底靠啥翻的身?那些曾经让人糟心的宰客套路、脏乱环境,现在真的全改了?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山海关的 “重生记”,看看它的逆袭到底值不值得所有景区学。
先说说山海关当年有多 “离谱”,能让国家旅游局在 2015 年 10 月直接把它的 5A 招牌摘掉,这在全国还是头一遭。那时候去山海关玩,简直是花钱找罪受。景区里到处都是 “隐形消费”,最让人恶心的是强迫游客往功德箱里捐钱 —— 你不捐,旁边的工作人员就用眼神怼你,嘴里还碎碎念 “不捐不吉利”,搞得你不掏钱都下不来台。更过分的是老龙头景区,居然偷偷改门票价格,明明公示的是 120 元,到了门口就说 “旺季调价” 要收 150 元,游客质疑还被怼 “爱来不来”。
环境更是差到没眼看,地上的垃圾没人扫,零食袋、矿泉水瓶就堆在城墙根下,风一吹到处飘;卫生间里又湿又脏,地面全是积水,清洁工具随便扔在角落,进去就得捂着鼻子,好些隔间的门还坏了,根本没法用。景区里的设施也像是被遗忘了一样,电子导览屏要么黑屏要么乱码,游客寄存柜坏了大半,想存个行李都找不到好柜子,连展示的文物模型都有破损,却没人管没人修。更要命的是,导游、医务这些关键岗位缺了一大半,游客想问路找不到人,万一有点不舒服连个急救的地方都没有。
那时候网上对山海关的差评能刷好几页,有网友吐槽:“花了两百多门票,就看了一堆垃圾,还被逼着捐了 50 块功德钱,再也不会来第二次!” 还有人说:“‘天下第一关’的名声全被败光了,管理方就是躺在老祖宗的遗产上骗钱!” 面对这么多投诉,当时的山海关区旅游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着说着就哭了,说自己没管好景区,是 “山海关的罪人”,对不住全国游客。可光哭有啥用?那时候的山海关,早就成了 “宰客景区” 的代名词,游客躲都躲不及。
为啥山海关会落到这步田地?说到底还是管理方太懒太贪。他们觉得凭着 “天下第一关” 的历史名气,就算服务差、乱收费,游客也会源源不断来。于是就躺在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上吃老本,既不维护设施,也不规范商户,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从游客口袋里多掏钱。国家旅游局当时就点名批评了四个问题:价格欺诈、环境脏乱、设施破损、服务下降,每一条都戳中了游客的痛点。说真的,那时候的山海关被摘牌,一点都不冤枉,纯属自食恶果。
不过摘牌也成了山海关的 “当头棒喝”,让管理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从 2015 年开始,山海关开启了艰难的 “救赎之路”。第一步就是彻底整改违规行为,把那些强迫捐款的功德箱全撤了,严查商户乱收费,老龙头景区的门票价格重新公示,还专门设了投诉岗,游客只要发现乱收费,马上就能维权。接着就是搞环境整治,每天安排几十名保洁员不间断清扫,卫生间改成 “定时保洁制”,每小时检查一次,地面有水马上拖,清洁工具归位摆放,还加了洗手液和卫生纸,跟以前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设施维修也下了血本,坏了的电子导览屏全换成新的,寄存柜修好了 200 多个,还新增了 50 个智能寄存柜,文物展品找专业团队修复,连景区里的路灯、指示牌都挨个检查更换。关键岗位的人员也配齐了,招聘了 30 多名专业导游,还在景区里设了 3 个医务点,配备了急救设备和药品。为了挽回游客信任,景区还推出了 “透明消费” 承诺,所有商品和服务都明码标价,连街边卖文创的小摊都得挂价签,谁敢乱涨价马上重罚。
这一改就是三年,2018 年山海关终于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复查,重新拿回了 5A 招牌。但复牌只是开始,怎么让游客真正愿意回来,才是更大的挑战。山海关这次没再走 “打卡游” 的老路子,而是深挖历史文化 —— 在城楼上搞起了 “沉浸式演出”,演员穿着明代服饰还原守城士兵的日常,游客还能体验穿铠甲、学射箭;在老龙头景区开了 “海防文化讲堂”,请专家讲当年戚继光筑城抗倭的故事,让游客不光是看风景,还能了解背后的历史。
现在去山海关,你会发现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地面干净得能反光,指示牌清晰明了,导游热情又专业,想买个文创产品,价格从十几块到几百块都有,任你选,再也没有强买强卖。有网友去年去玩了之后说:“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没遇到乱收费,环境好,还能看演出学历史,这钱花得值!” 还有人说:“以前觉得山海关坑,现在改观了,带爸妈去玩,他们都夸景区服务好。” 就这样,游客慢慢回来了,今年夏天旺季的时候,山海关一天的收入居然突破了 300 万,比摘牌前还高。
山海关的逆袭,给所有传统景区上了一课。现在旅游市场早就变了,游客不再满足于 “下车拍照、上车睡觉” 的打卡游,而是想要深度体验、透明消费、优质服务。像以前那样靠名气躺赚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数据显示,最近几年 “去哪人少”“小众文化游” 的搜索量涨了 200%,县一级的宝藏小城越来越火,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没那么多套路,能让游客玩得舒心。
说到底,景区的金字招牌不是一劳永逸的,游客的信任就像玻璃,碎了再粘好,得花好几倍的功夫。山海关当年摔得多惨,现在就证明了只要真心整改,愿意放下身段倾听游客的需求,就算跌到谷底也能爬起来。现在再走在山海关的街道上,看不到强迫捐款的功德箱,取而代之的是游客开心的笑脸;听不到宰客的抱怨,取而代之的是对景区的夸赞。那个曾经哭着说自己是 “罪人的旅游局长,要是看到现在的场景,应该也能松口气了。
希望所有景区都能学学山海关,别再抱着 “老本” 不放,多想想怎么提升服务、做好体验。毕竟游客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他们用心,他们才会愿意为你买单。山海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曾经多辉煌,要是丢了诚信和服务,早晚得栽跟头;但只要肯改正,哪怕从谷底起步,也能重新赢得掌声。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