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从白昼到夜晚,凭借近年来吉林市努力打造的丰富文旅资源,城市内外到处游客如织,著名景点内甚至出现摩肩擦踵的盛况。人们在挥洒游兴之际,也为大东山水的魅力由衷赞叹。这其中,位于吉林市老城区北侧的玄天岭凭借四象神山之“后玄武”威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若天街临凡的“望云十九坊”等旅游IP,聚拢了极高的客流和人气。不过在此游玩的游客,甚至本地市民,却常被偌大山岭的名称弄得一头雾水。
地处河谷地带的吉林市,松花江两侧尽是曲折连绵的峰岭,在清代老城区北侧,自西向东顺次为北山、黑沙岭、玄天岭、桃源山,直到岔路乡虎头山,山势才忽而向北,为民众俗称的西山。所谓“岭”,为峰的组合,玄天岭之所以名“岭”,自当有多座山峰,在不同历史阶段,因不断有新的文化内涵注入各峰,故而玄天岭也就有了炮台山、望云山等别名。
玄天、炮台、望云一山三名的情况并非一蹴而就。吉林城北一众峰峦最初的“官名”是元天岭或真武岭。此名源于山上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真武庙。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道士张真理重修真武庙碑记所载:清雍正五年,蓬莱派第四代道士廉毓礼自山东泰安徂徕山云游至此岭,结草为庵,到了乾隆三年,建立真武庙、斗姆庙。因供奉着玄天大帝,真武庙又称玄帝观,山也被称为玄天岭,只是当时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玄烨”,玄天也只能被称作元天。另外,因地处吉林城门巴尔虎门外,玄天岭东侧及今桃源山又曾名为巴尔虎岭。
除去真武庙,在清代的玄天岭山顶曾建有“南天门”、坎卦图石(又称避火图)和德英将军功德碑,山下建有一处土地祠,真武庙东侧山湾处还建有规模可以比肩真武庙的胡仙堂。可要说为玄天岭赢得名声的,还是在山上的一众名胜——民国时期,真武庙以“悬梁吊柱”,坎卦图石以“八卦孤悬”,功德碑以“德碑夕照”分别位列“吉林八景”,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前代“打卡地”。
到了晚清时,为增加城防实力,防范沙俄可能的侵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吉林地方政府主持,于玄天岭西北最主峰修建一处三合土夯筑炮台,安放炮口指向北方的西洋大炮七门,玄天岭遂在民间得名炮台山(此前已撰文详细解释,在此不做赘言)。至于玄天岭被叫作望云山始于民国时期。
1909年革命志士熊成基(字味根,号望云,江苏扬州人。另有说法熊成基来吉林时化名张建勋,字望云)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国,在东三省开展革命活动。1910年1月,熊成基被歹人出卖,在哈尔滨被捕,2月在吉林城外九龙口法场(玄天岭下)遇害。进入民国后,为纪念为革命殉难的熊成基烈士,由满族名士善元题写“望云山”三个字,錾刻于山石之上,九龙口一畔的玄天岭山体遂被叫作望云山(望云山景小区北侧)。
由于时光之雾的遮拦,关于玄天岭的历史真相日渐迷蒙,如今,人们通常将玄天岭东部山体称为望云山,将真武庙和炮台所在的西部山体叫做玄天岭或炮台山。但三个山名时常混用,并无绝对界限。
尤其是望云山,应用范围之大,仿佛可以代表玄天岭——此山不仅因珲春中街一侧立有纪念熊成基烈士的纪念碑,还因54路公交车在珲春中街设有两个站点,而让玄天岭东侧许多小山丘都担起“望云山”的名号。同时在北极街一侧的玄天岭下,还特别标有望云山公园,似乎真武庙和炮台也在其“怀抱”。
其实,无论玄天岭也好,炮台山也罢,亦或望云山,三山恰恰是吉林市老城北侧历史文化的特殊组合,置身山间,一花一草,一阁一台杂糅着分不开扯不断的羁绊和牵连,进而使得游客品味这一文化“大餐”时,既能感受到循时递进的层次感,又能感受到百味杂陈的一方风尚。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