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文博游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的热门选择。这个假期,安徽马鞍山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围绕节日主题,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仿制陶器修复、非遗含弓戏表演、民乐演奏等特色文博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前来打卡。
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内,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仿制陶器修复体验活动吸引了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数十位小朋友围坐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陶器碎片进行拼接。当一个个残缺的“陶罐”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形,文明的种子也在指尖的探索中,悄悄住进了孩子们心里。
非遗含弓戏、民乐演奏,悠扬旋律缓缓流淌在馆内,吸引了游客纷纷驻足。
游客 吴晓飞:站在这些五千年前的玉器、陶器面前,真的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打心眼里觉得自豪。
西夏陵成功申遗后 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今年7月,“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次展览,“西夏文物精品展”于国庆中秋假期前在首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共展出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其中33件套为一级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来自西夏陵,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构件等多种类型。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的社会样貌和文化艺术成就。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印章、石刻等文物上的西夏文。西夏文创制于西夏大庆元年,在西夏王朝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盛行,直到元明时期仍在部分地区流传。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周文訸:西夏文字是完全仿照汉字来创制的,同时又有一些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等,它还有两两结合或者是三个字结合的情况。目前发现的西夏文字将近6000个,专家已经基本上破译出来了。
为了进一步展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展览还从经济角度切入,展示以农牧业为主的西夏经济,在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等领域同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中原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王怡:西夏只存在了189年。西夏党项族在承唐仿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