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成为新顶流的今天,在博物馆过节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新风尚,而这个双节假期中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更以丰盛而全面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本次“浣花好时节 金秋谱华章”双节特别活动中,杜甫草堂通过六大板块设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有机结合,从展览、市集、演出、研学、讲座、互动服务等多种角度出发,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唐之旅。时值中秋,这场奇妙的穿越之旅也因此成为了众多家庭共度温馨时光的最佳选择。
琴音牵中外,诗意连世界
在今日(10月6日)上午的草堂艺术中心,不少市民与亲友相携而来,赴一场“中秋听琴——草堂古琴雅集”之约。金桂飘香漫过庭院,指尖拨弦声淌入耳畔,时而舒缓如浣花溪的流水,时而悠扬似秋日的流云,时而又带着几分中秋月色的清寂。琴友们静坐其间,任清雅乐声与缥缈茶香包裹身心,感受古人“对月抚琴”的雅致。
雅集现场,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与者——来自越南、泰国、约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波兰、埃及、老挝等国家的40余名四川大学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们刚走进庭院,便被动听的旋律吸引,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充满东方韵味的场景。在互动体验环节,他们更是热情高涨,纷纷围拢到琴案旁,在琴师的指导下尝试拨动琴弦。一位来自泰国的国际学生鲁芬主动提出,现场即兴朗诵和中秋有关的宋词《水调歌头》,这一提议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当“明月几时有?”的生涩中文响起,桂树下的掌声与诵读声交织,让中秋的氛围愈发浓厚。一旁的成都市民郝女士忍不住称赞:“没想到外国的大学生能把中文诗词朗读得这么有感情,这就是文化的感染力啊!”这场即兴表演,不仅让国际学生们从“文化体验者”变成了“文化传播者”,更让现场所有人感受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科技添新意 李杜话中秋
若说传统活动浸润人心,展厅里的“科技惊喜”则让这个中秋更添新意。“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中“李白”与“杜甫”数字人成了最受欢迎的“中秋嘉宾”。观众们满怀好奇地驻足,有人尝试与“诗仙”对吟“举头望明月”,有人追问“诗圣”笔下的洛阳风物,还有人忙着与两位“数字诗人”合影留念,听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展览,让千年文物有了鲜活的“历史讲解员”。
当专业学术典籍数据库的AI大模型,遇上前沿的全息空间成像技术,曾经只存在于书卷中的“大唐双子星”,便跨越时空从文字里“走”了出来。年年中秋月相似,岁岁草堂意不同。今年中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用这轮数字“圆月”将诗圣诗仙带到观众面前,不仅让传统节日有了新潮玩法,更在古今交融间,书写了一曲“星月同辉”的当代博物馆发展新章。
家国同庆,诗月共赏。杜甫草堂双节活动礼赞华诞、情系团圆,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既有文化厚度又具科技亮点的中秋盛宴。这场跨越千年的"团圆"不仅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更是当代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为探索传承发展路径而交出的一份新答卷。
来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云上深夜快递记者:陈迪欣
编辑:吕春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