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疏勒河时,玉门关的夯土城墙先接住了月光。玉门关读月最是静心,倚着斑驳城垣,指尖抚过刻着“关”字的残砖,月光在“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上流淌,仿佛能读出戍边将士当年望月思乡的沉郁,连风都似在低声吟诵边塞的沧桑。
莫高窟的崖壁在月色中泛着温润的光。莫高窟品月需伴石窟,寻一处廊道石阶坐下,抬头见月光漫过 35窟观音手托的月轮,低头闻着壁画里千年尘土的气息,酥油香混着月饼的甜意飘来,这月便有了禅意与烟火气,品出几分“暮云收尽溢清寒” 的雅致。不远处的384窟里,月光菩萨乘鹅而立,衣袂飘带与月光缠在一起,分不清是壁画浸了月色,还是月色入了画境。千年前的画工大概不曾料想,他们笔下的金蟾桂树,会与后世的月饼纹样遥遥呼应 —— 那些直径盈尺的酥油月饼,刻着同样的月宫图景,在拜月楼的香案上渐次铺开。
城楼上的灯笼次第亮起时,沙州鳞次栉比的各色食驿里香气已漫过街巷。月牙泉赏月最是灵动,穿汉服的女子提着花灯走过泉边,泉水如镜,将天上月、岸边灯、行人影叠成三重圆满,微风拂过,泉中月影碎作银鳞,又很快拢成圆轮,倒应了“万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的古俗。卖月饼的老者说,这习俗在敦煌文书里早有记载,月神“子光”曾护佑过往来丝路的商旅,如今仍护着每块月饼里的团圆馅儿。
再往西行,阳关邀月满是豪情。站在阳关故址的土墩上,举杯向月,恍惚见张骞持节的身影在月色中掠过,霍去病的铁骑踏起的烟尘与月光相融。“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古调似在耳畔回响,邀这轮照过丝路驼铃的明月共饮,连酒都添了几分穿越千年的醇厚,是王维也不曾品尝过的美味。
夜深时,风渐静,唯有月光在汉长城的夯土上轻轻摩挲。那些曾望月思归的戍客,那些灯下画月的匠人,都已化作沙砾,唯有这轮明月,既照过“戍客望边邑”的愁苦,也映着今人手中的花灯。就像苏轼当年不知“明月明年何处看”,却早已把月光留在了丝路的年轮里,让每一个敦煌的中秋,都有跨越千年的温柔回响。
作者:王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