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国庆中秋假期的宁波鄞州,一处百年洋楼前排起了参观的队伍。
这里是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7000年前的碳化稻谷、会“说话”的土圆仓、能动手体验的蜡版印刷,正让游客们沉浸式解锁“粮食的千年故事”。
作为即将上线的浙江粮食文化地图一大核心地标,这座由陈鑑桥老粮站改造的展馆,国庆参观接待络绎不绝,成了亲子家庭、文化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老洋楼里的宁波粮食文化纪念馆 记者 施雯 摄
百年“白鹤楼”:老粮站里的时光密码
刚走到展馆门口,两只伫立在小洋楼上的白鹤雕塑就抓住了游客的目光。
“这就是白鹤楼,是1924年上海滩有名的宁波帮大佬‘水泥大王’陈磬裁在老家建的住宅,后来改成粮站,现在可是宁波的文保宝贝!”讲解员的话刚落,不少游客就对着门楣上“里仁为美”的雕花拍照。
上海滩“水泥大王”陈磬裁老宅及原主人生平 记者 施雯 摄
推开斑驳的木门,一幅古铜色浮雕扑面而来:晒谷场上的农民、粮仓前的搬运工、粮店里的售货员……计划经济年代粮食“购、销、调、存、加”五个环节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我小时候跟着爷爷来粮站交公粮,就是这个场景!”60后市民张阿姨指着浮雕里的磅秤,眼里满是回忆。
一人高的“热得快”和大茶桶,是夏日粮站收粮的补水“神器” 记者 施雯 摄
据展馆负责人介绍,这座老粮站2016年开始修缮,2020年世界粮食日正式开放。如今7个展厅里藏着300多件“宝贝”,从河姆渡的稻谷到新时代的智慧粮库模型,像一串糖葫芦,串起了宁波的粮食文化史。
展厅“时光机”:解锁N个粮食冷知识
“快看!这稻谷出土时是金黄色的,几分钟就变黑了!”在“稻作农业”展厅,玻璃柜里的一小捧炭化稻谷前围满了孩子。
讲解员揭秘,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挖出来的,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直接改写了“水稻从印度引进”的说法。旁边的多角瓶更有意思,唐五代时期的瓷罐,因为吴地方言“角”和“谷”同音,成了古人“多谷丰收”的许愿瓶。
还原当年粮站收购粮食时的办公场景 记者 施雯 摄
转到“粮油收购”展厅,游客们正围着蜡版和滚筒好奇不已。
“没有复印机的年代,粮站文件全靠它!”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涂上油墨一滚,字迹就印到纸上了。
长得像拖鞋的“米斗”,铁皮盛面,竹编的装稻谷 记者 施雯 摄
旁边的粮站办公室还原了当年场景:煤油灯、手电筒、修补麻袋的缝纫机,墙上还挂着1956年鄞县石山弄获评“全国农业增产模范”的奖状。“一袋稻谷140斤,麻袋破了就缝缝补补再用,老一辈粮食人的勤俭真让人佩服!”市民王先生一家看得很认真。
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粮站里打着煤油灯为群众收粮 记者 施雯 摄
最火的打卡点当属“仓储运输”展厅的土圆仓。这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储粮神器”,长得像个小原子弹,木梁架像雨伞龙骨,单个能装50吨粮,还冬暖夏凉。
“当时缺钢筋水泥,粮食人就地取材,这个设计太聪明了!”带着儿子钻进土圆仓的王先生,正给孩子讲解墙上的老照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房粮仓、“备粮备战”的山洞仓,还有印着编号的老式挡粮板——“这些数字是怕挡板装错,古人的细心藏在细节里!”
农家老式粮仓 记者 施雯 摄
老宁波的“三支半”:粮食文化孕新生
“宁波粮油加工有‘三支半烟囱’,谁知道半支是哪一个?”在粮油加工展厅,讲解员的问题一下子勾起了新老宁波人的兴趣。
原来,早时候宁波城里,和丰纱厂、太丰面粉厂、永耀电力公司各占一支,通利源榨油厂因为只在榨油季开工,烟囱半年冒烟,就成了“半支”。
老式年糕机 记者 施雯 摄
展台里的石碾子、老式榨油机旁,还摆着宁波汤圆、梁弄大糕的制作工具,不少游客看着“缸鸭狗”“赵大有”的老字号照片,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看完想立马去吃碗汤圆!”
走到“新时代粮食”展厅,画风瞬间变现代。触摸屏上滚动播放着宁波智慧粮库的画面:无人机巡仓、智能测温系统、粮食溯源平台……“从‘以粮为纲’到市场化改革,从取消农业税到打造数字粮库,宁波的粮食安全网越织越密!”讲解员说,国庆期间展馆继续开展“粮食小课堂”,孩子们用稻谷拼贴画、听粮票故事,玩得不亦乐乎。
猜猜这些粮站老物件都有什么用 记者 施雯 摄
“以前觉得粮食文化很枯燥,没想到这么有趣!”带着女儿参观的市民刘女士说,这次不仅知道了河姆渡稻谷的故事,还明白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
夕阳下,“白鹤楼”的影子拉得很长,馆外的游客还在排队,这座百年粮站,正用鲜活的细节,让粮食文化在浙江大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