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我们一行四人从马鞍山出发,驱车抵达芜湖。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城池在这里兴起。当时,这一带湖沼遍布,鸠鸟成群,人们便称它为“鸠兹”。如今,鸠兹已成为芜湖的城市象征。到了西汉时期,因这一带地势较低,水草丰茂,尤其多生芜藻,就改名为“芜湖”,并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一早,吃完早餐,我们在公园的长江边走走后,胡大哥就开车带我们从市区出发,前往长江边的天门山。最后一段路是在江堤上行驶的,两旁风景很美:一边是茂密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另一边是成片的草地和柳树,草地上还有十几只山羊悠闲地吃草。
说到天门山,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原本以为它在湖北天门。其实不然,这座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闻名遐迩的山,就在安徽芜湖。它巍然屹立于江中,山势陡峭,宛如刀削。长江流经此处,水势稍缓,仿佛在此稍作停歇,再继续向东奔流。
天门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风光,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登高望远,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白那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生动地描绘出天门山的雄奇和长江的壮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其实,李白不止一次到过天门山。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他在其他诗中也多次提到这座山,比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等。可见,天门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之后,历代都有诗人来此寻幽访古,吟诗作赋。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写道“东梁如印蚕,西梁如游鱼”,形象地描绘了两座山梁的形态。到了清代,当地官员还专门编纂过关于天门山的诗集,收录了十余位诗人的作品。
如今,天门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座因李白诗作而闻名天下的山,将长江的磅礴气势与文人的细腻情怀完美融合,成为芜湖长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站在江边,细细品味李白的诗句,不禁要问:为什么他对天门山情有独钟?从诗中“楚江”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这里在古代属于楚国地界。而李白一生都对楚文化怀有特殊的感情。据说他当年登上东梁山,极目远眺,看到长江如巨龙般冲破山峦的阻隔,江面上有孤帆从远方驶来,仿佛从天边而来。这壮丽的景象深深打动了他,于是即兴吟出了这首传世名篇。
《望天门山》不仅写景,更寄托了李白的人生理想。当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少,胸怀大志。诗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描写长江冲破山峦的壮观,也暗喻他渴望突破现实束缚、实现人生抱负的愿望;“孤帆一片日边来”则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仿佛自己就是那艘从日边驶来的船,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漫步在天门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下开阔的江滩草坪。满眼的翠绿与粼粼的江面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原本计划登山,但连续两天的行程已经让我们有些疲惫。虽然登山步道不算太高,只有80多米,长度约900多米,我们还是决定改乘“天门山1号”轮渡,从江上欣赏天门山的雄姿。
轮渡缓缓行驶在江面上,起初只能看到一边的山体。随着船只前行,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另一座山才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磅礴气势。两座青山隔江相对,仿佛天然的门户,长江从中奔流而过,这般景象确实令人震撼。
在天门山,最著名的自然景观要数“天门烟浪”了。这是因为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江面变窄,水流加快,冲击岩石形成浪花,加上江面水汽蒸发,远远望去如同烟雾缭绕,故名“天门烟浪”。这个景象随着季节和时辰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美。我们这次在秋季到访,看到的是天高云淡、水雾氤氲的景致。
站在船头,江风拂面,不禁感慨万千。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乡泽国,芜藻丛生,鸠鸟纷飞。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迭,经过一代代人的辛勤开拓,如今的芜湖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既注重创新,又保留着山水园林的特色。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诗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情怀。来到芜湖天门山,漫步长江之滨,追寻李白的足迹,仿佛也能感受到当年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那份感动。
这次天门山之行,让我对芜湖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天门山就像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既能看到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感受到人文的源远流长。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
半小时的江上轮渡之行很快结束了,离开天门山时,正午大太阳当头照着,江面上波光粼粼。近处的山清晰可见,而远处的山在烟浪中雾气蒙蒙,就像山水画一样。回望这座千年诗山和雄伟的寺庙,它在广淼的长江中显得格外雄伟挺拔。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不仅看到了风景,更读懂了风景背后的诗意。而这些诗意的美景和故事,将会长久地留在记忆里,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