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山和腊山河上空的月亮
杨建保
中秋节到了,可连日的阴雨让人无法赏月,惋惜之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的月圆之时去腊山山顶观月及在腊山河赏月的情景。
腊山的秋夜,总比别处更早地染上凉意。当第一缕月光攀上陡峭的岩壁时,整座山便像被镀了银的旧铁器,泛着冷冽而温润的光。山风掠过松林,沙沙声里夹杂着几声虫鸣,仿佛远古的叹息,又似未尽的私语 。我站在观景亭上,头顶是浩渺苍穹。月亮悬在山顶之巅,仿佛触手可及,却又清冷得不容亵渎。这让我想起儿时在故乡的庭院里,母亲用蒲扇驱赶蚊虫, 而我仰头数着月上的阴影,听她讲吴刚伐桂的传说。如今母亲已化作黄土,而月亮依旧年年圆满,将同样的银辉洒在游子的肩头。山间的雾气渐渐聚拢,月光便在其中流淌,远处传来高铁列车的声音,悠长而苍凉,与近处秋虫的啁啾交织成一张网,网住了所有欲说还休的思念。山下的街道亮起灯火,光晕在黑暗中浮动,像散落的星辰。多少人家或许正上演着团聚的欢愉。 而此刻的我却成了月光下的独行客。但转念一想,这满山月色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曾与我共此一轮明月,他们的悲欢早已化作山间的风,松间的露,悄然渗入我的衣襟。
下山后来到腊山河岸,此时的月亮,宛如一颗温润的玉盘,悬挂在夜空,光晕便如一层朦胧的薄纱,轻轻拂过大地,将草木、屋宇、腊山都浸染在一种温润而沉静的凉意里。
月亮洒下柔和的银辉,照亮周围的河岸。月光融融自高天泻下。天上一轮圆圆,水里一湾浅浅。天上轮廓清晰,月儿皎洁明亮无瑕;水里一河碎银,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于是,万物便以光明的步伐走向各自的归宿。在秋的静谧中,时光如腊山河流速般缓慢,腊山桥上的栏杆与似乎静止的河水,让人触摸到岁月沉淀的安宁。这种“在圆满中读懂缺憾”的领悟,成为一场心灵的修行。月儿慢慢得向前走了,腊山没挽留。深情的凝视,不留痕迹的触摸,瞳孔里印下一个圆圆的影子。

人间的灯火从腊山河岸边的群楼一户户窗内溢出,与天上那轮玉盘遥遥相望。月亮渐渐地西移中天,月光洒在河面上,反射着月亮的美丽。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湖面,打破了这份平静,却又在瞬间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路边散步的行人己稀少,遥望一轮明月下,城市灯火辉煌的夜空和驶过桥的汽车尾灯,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剧烈涌动。
独步河畔,见月影随波碎而复聚,忽想起《春江花月夜》的句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光如织,串联起千年的记忆:嫦娥奔月的传说,宋代百姓争占楼台玩月的盛景,明清时焚烧月光纸的祈愿……而今, 我们仍以月饼寄情,却少有人抬头细数月宫桂树的轮廓了。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是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举杯邀月,吟诗作对,抒发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而今,站在腊山河畔,心情却如同这轮明月一般,明亮而清晰,月亮已烙进眼底。待来年中秋,或许我仍会在此驻足, 与旧时光重逢。
中秋,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结。圆月, 是人们在中秋共同的憧憬。是温情,是文化,是美味,是追忆……月光映照下,每颗心都会荡漾着各自的涟漪。而这种种的思索,又被中秋的月牵引,融入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中。
今天又逢八月十五,可雨濛濛的天气,让人品味了不同的中秋,虽然天上没有明月,但愿人们心中有一轮明晃晃的圆月,它会祝福我们,但愿人长久,明年更婵娟。

腊山河的月亮
秋风拆开镀金的信笺
粼光在河面写飘逸的行草
十月调匀赭石与金青
将朱砂点进芦苇的鬓角
你钤下山影的印章
云朵临摹合拢的弧线
绿荫撑开穹顶时
冬青炸开细小的惊雷
我踩着落叶的琴键
水流练习澄澈的琶音
垂柳串起旋转的雨珠
教涟漪跳圆舞曲
风把蝉蜕钉成纽扣
菖蒲举着毛茸茸的月光
残荷低头的弧度
接住飞鸟的叹息
你摆动绸缎腰肢
卵石在波光里翻身
吐出水底唐朝的玉璧
整条河谷开始松动
中秋捧出白玉鼎
将清辉熬成蜜糖
星星是解冻的银鱼群
游进深蓝的绒布
白昼调试光的琴弦
夜晚对折成星河软榻
我多想变作水草
把血脉扎进碧玉
当满月登上穹顶
你收纳所有流浪的倒影
用粼光绣出星空
比梵高更汹涌
暗流在转弯处絮语
说每滴水都藏着
未被装订的
团圆史诗
此刻我坐在石阶
接住你递来的光斑
看月亮用银针
将山河缝成连续剧
那些被水揉碎的
何止云影与鸟鸣
还有千年未抵达的
故乡月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