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温度再调低些,沿着铅笔线慢慢走。”10月1日,喀什高台民居的“木牛流马间”里,店主玉山江·玉素因正指导游客肖磊调控电烫笔温度。这间藏在黄土崖壁间的小店内,烙铁轻触木板的“滋滋”声与远方的手鼓声交织,游客们正亲手制作专属的烫画,将喀什记忆烙进旅行记忆。
喀什高台民居的“木牛流马间”店铺内景。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曹宇婷 摄
走进高台民居,土楼层层叠叠,“木牛流马间”便藏在这片600余年历史的建筑之中。踏入小店,葫芦、木盘上的烫画作品映入眼帘,巴旦木花、喀什石榴花、戴花帽的女孩经烙铁的温度变化,勾勒出深浅明暗线条,随茶褐色的碳化纹路流转于木头之上,不施颜料却韵味悠长。
“国庆期间,每天都有人来体验这项技艺。”玉山江擦拭着电烫笔说,烫画体验没有门槛,选一块胡杨木盘或核桃木杯,用铅笔勾勒出心仪的图案,再跟着店员学习调节电烫笔温度,先在废木板上练习手感,最后顺着铅笔印记烙制。来自江西的游客肖磊沿着玉山江指导的动线,补充图案细节,她的木板上既有喀什古城的门楼,又添加了一些自己喜爱的创意花纹。“做一个专属的旅行纪念品带回家,很有意义。”肖磊说。
玉山江作为喀什市传统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传统木雕技艺到如今的烫画,将自己研究半生的传统木雕技艺从作坊搬进了游客触手可及的空间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能亲手触摸的温度。
玉山江正在给顾客讲解电烫笔使用技巧。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曹宇婷 摄
这份温度藏在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里,满是匠心与巧思。山东游客李嘉庆想把自家的小猫照片复刻成烫画,店员立刻帮他简化线条;一对情侣在木板上烙下彼此的名字。最动人的是来自台湾的陈玉,花三小时烙了幅热瓦普乐手图,她说:“店里大叔弹琴的样子太有感觉,要把这声音‘画’下来带回去”。 这些承载着心意的作品,经细砂打磨、哑光漆保护后,就能轻松装进行囊,成为可长久保存的信物,也让带有喀什特色的纪念品随这份纪念走向更远的地方。
当暮色降临,“木牛流马间”的灯光与崖壁上的万家灯火相融。游客们捧着烫画离去,木板上的葡萄藤、花帽纹、古城楼,既烙着喀什的烟火,也印着国庆假期的温暖记忆。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曹宇婷 实习生夏扎迪古丽
编辑:何为平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