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过的寺庙中,辽宁朝阳的佑顺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座寺庙,游览时的感觉跟北京的法源寺可以并列。
当然,佑顺寺没有北京法源寺的历史,也没有现代法源寺享受的高规格,但是,在建筑形制和淳朴性方面,它比法源寺又胜一筹。静静地陈列在闹市的一隅,很多朝阳人好像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第一次路过朝阳,一群人行走在双塔广场上,不经意往胡同里的一瞥,我看见了宝藏的位置,它的正门离胡同口只有一百米的距离,我能在窄巷里看到这么远的距离,说明它与我还是有缘分的。
佑顺寺坐北朝南,当年是一位得道喇嘛在朝阳三塔投影的空地选了这个位置,由是向朝廷请示,得到康熙皇帝批示后,一座具有皇家背景的寺庙就落成了,资料上说,乾隆皇帝到盛京祭祖后,还在此驻跸过。
寺庙前面有一座三门三顶的牌坊,上面题写了竖版的“佑顺”二字,从名称来看,建寺的目的非常明确,以一座寺来护佑朝阳这座城市及其子民。
牌坊与山门之间有个小型的广场,从山门开始,寺庙里中轴线建筑就坐落在台基之上,这是一个建筑规格,说明它的身份不凡。山门前有一对石头狮子,样式是元代之前的。身体瘦长、形状矫健,不像后来的石狮子显得富态和憨厚。就这一对石狮子就显得寺庙的不同凡响,事实上,从山门开始,寺庙的气势就出来了。
山门是单檐歇山顶的房子,三扇圆筒式大门,正中大门上的门框上雕有三条龙的图案,中间是一只盘龙,两边各有一条做飞舞状。山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泥塑的哼哈二将的立像,现在很多寺庙把这个都给简化了。
进得山门之后就更加气派了,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两根经幡柱的基础,从这个可以看出两个知识点,一是这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汉传寺庙里没有经幡柱。二是经幡柱上雕刻有龙的图案,说明它与皇家有渊源。旗杆后面就开始了寺庙的建筑,东边是宗喀巴殿,西边是伽蓝殿。宗喀巴大师在此建殿,说明这是藏传格鲁派的寺庙,跟其他建筑不同的是,硬山顶的佛殿前面有个方形的平台,资料上说,这是先前的古戏台,看着还确实是这个样子。
山门后面就是天王殿了。天王殿也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单门,两边是圆窗,这是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建筑,屋角有砖雕鸱吻。从样式看,就感觉寺庙特别的古朴。大门券上的汉白玉雕刻,也是三条龙。天王殿里,前方供奉的是大肚子弥勒,两边是四大天王,后面是金盔金甲的韦陀菩萨。建筑是老的,造像比较新。
天王殿后的东西两侧有钟鼓楼,这是新建的,老的好像前几十年给毁掉了。天王殿正后方是一座两层的建筑,灰瓦重檐歇山顶,这是一座藏经阁。按理说,藏经阁应该在大雄宝殿后面,这里如此靠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清朝,皇帝下旨给寺庙调拨了一批经书的缘故。一楼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是华严三圣。
穿过藏经阁即到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建筑,大殿上的斗拱结构是所有建筑物里最复杂的,样式显得非常古朴。大殿里供奉的是横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弥勒佛,两边是十八罗汉。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大殿前还有一条约一米长的“御道丹陛石”,上面雕刻的是一条龙,龙身上还有描金的痕迹。大殿墙壁的四周还有各式各样的砖雕菩萨、力士等碑刻,不知道这是什么讲究,也许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或者是先前少数民族地区寺庙建筑的一种装饰风格。
大殿后面是更衣殿和七间房,估计这都是寺内出家人生活场所,佑顺寺鼎盛的时候,里面有喇嘛300多人,算是一间不小的寺庙。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还有四间殿,东边的是药师殿和观音殿,它们分别对应西边的弥陀殿和地藏殿。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药师佛主管东方,所以位置在东,弥陀殿里供奉的阿弥陀佛掌管西方世界,地藏殿里面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掌管冥界,放在西边,也是便于信众理解。顺带说明一下,弥陀殿通常是送老人往生的,家里不在居丧期间,可以不去跪拜的,不过,很多信众不知道这些。
喜欢佑顺寺不仅因为寺庙规格高级、规制整齐,更重要的是,这里人不多,寺庙就这样静静地立在这儿,没有商业侵袭,也没有香烟袅绕,有修行者在里面诵经,大家相安无事,非常清静。在北京,这样的情况很少,尤其那些在庙里打杂的(请原谅,没称呼他们为修行者),她们替出家人引导信众烧香捐款,她们干着一些特别影响观瞻的恶心事,比如关寺庙门窗,比如设置隔离线不让游人靠近之类的,我非常讨厌她们。当然,北京的寺庙里经常还会为一些有钱人搞私人的活动占用公共资源,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可能就像当年选址一样,寺庙位于三座佛塔倒影交汇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寺庙被高塔隐藏起来了。尤其外地的游客,到朝阳都是匆匆一过,假如不重点推荐,估计都只看一下北塔就离开了。
好在,佑顺寺一直静静地存在着,它在默默地佑护着这座北方龙城,像佛,像菩萨,只要朝阳平安,它就顺其自然。
天王殿
藏经阁
地藏殿
墙上的砖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