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城济南的城市肌理中,一条条老街巷、一座座老建筑如同历史的脉络,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与独特市井烟火。这些璀璨的历史遗珠,如同城市的“时光琥珀”,将城市的故事、时代的记忆、历史的温度封存其中,形成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文化印记。即日起,我们推出《济南“上新记”》系列报道,从古老街巷的“新生密码”、历史建筑的“活化之道”、城市更新的“升级答卷”等维度,探寻济南如何在城市更新这一国家战略中“答题”与“创新”。
老墙黛瓦的古朴、青石板路的静谧、泉水叮咚的灵动,共同勾勒出济南最地道的模样。漫步其间,曲水亭街的诗意、王府池子街的从容、后宰门街的交融……明府城片区的每一条街巷都藏着专属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的脉搏。
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作为泉城旅游必打卡地之一,明府城街巷再度迎来客流高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循着泉声与古韵而来。而片区内有着百年历史的后宰门街,历经济南城市发展集团“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改造后“重装”亮相,成为这个假期明府城最亮眼的热门旅游地,用“古今碰撞”的独特魅力,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济南的古城新生。
改造前的后宰门街,虽顶着“明代德王府后门所在”的历史名头,却一度陷入“老态”:部分青砖墙面风化剥落,沿街老字号因设施陈旧经营受限,电线乱拉、杂物堆积的问题也影响着街巷风貌,游客多是“匆匆路过”,难有停留的欲望。
转机始于济南城市发展集团的“绣花式”更新。秉持“保留历史肌理、注入现代活力”的核心原则,城发集团摒弃“大拆大建”模式,以传统工艺为笔,为后宰门街“修旧如旧”:对沿街21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用青砖灰瓦传统工艺修补风化墙面,复原明清时期木质门窗的雕花细节,让百年街巷重拾“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古韵;同时,将电线全部入地,增设隐藏式暖光照明与仿古建筑风格的休憩座椅,既保留了老济南的街巷格局,又补齐了现代旅游服务的短板。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业态的“古今交融”。改造后的后宰门街,不再是单一的“怀旧打卡地”,而是成为可游可玩可感的沉浸式消费场域:非遗木艺工坊“木星猫”里,游客能亲手制作刻有泉城元素的木作;“石叶书店”将古籍与文创结合,老建筑里飘出墨香与咖啡香;“清照小院”以宋代文化为主题,推出诗词茶歇体验;泉水精酿品牌“液体面包实验室”用本地泉水酿造啤酒,让游客尝到“济南味道”;巧克玩家、誉宝盆、THANKBAR等品牌店铺,与“草包包子铺”等老字号和谐共生,形成“一店一景、一步一忆”的消费生态,共同构建了一个可游可玩可感的沉浸式消费场域。
焕新后的后宰门街变身“文旅新宠”,不少人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体验”。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女士在体验鲁绣制作后感慨:“走在老街上,既能摸到百年建筑的砖墙,又能玩到新潮的文创,这种古老与新潮的碰撞与结合特别有吸引力。”
从“老旧街巷”到“文旅新宠”,后宰门街的“重装”亮相,正是明府城更新改造的缩影。而这背后,是济南城市发展集团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的坚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中活化,让老街巷既留住“济南味”,又跟上“新潮流”,让“济南古城・天下泉城”的城市名片在古今交融中愈发鲜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