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泼墨,山河鎏金。金轨载月,崆峒重鸣问道轫,再沐云霞十万秋。
10月3日晚,2025年度第十趟“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第二班国庆假日专列自兰州再度鸣笛启程。
车轮碾过金秋铺就的铁轨,载着来自兰州、西宁、白银、张掖的旅人驶向平凉——这座以道法为魂、以山水为骨的康养之城,不仅有黄帝问广成的玄鹤仙踪,王母宴穆王的瑶池星汉,更有以丹霞为笺、云海为墨,续写“国泰民安”与“道法自然”的现代诗篇。
10月4日至5日,此行延续“国庆红”“生态绿”与“清秋金”交织主题,以国家5A级景区“道源圣地”崆峒山为轴,串联平凉市博物馆、崆峒古镇和泾川县西王母文化景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以及崇信县龙泉寺、“文化三馆”等精品景区(点),让游客在“问道崆峒·康养平凉”之旅中感悟“国之大美,身之所逸,心之所安”,共赴一场山河与人文并绣的诗韵之约。专列于5日21:30返程,6日上午顺利抵兰。
问道:山河壮阔处 皆是康养地
鹤轨穿霞叩玉霄,丹梯重上五云车。
云海翻流,崆峒山的晨雾尚未散尽,“上天梯”铁索上的雨露依旧凝熠秋爽,游客们已循着“黄帝问道”的足迹拾级而上,步履丈量的不仅是庄子笔下“坐忘”的哲学海拔,更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纵深。
在“武动山河”崆峒武术展演中,少年武者剑挽秋风,衣袂翻飞间,一招崆峒派“飞龙门”拳法,洒落千年道藏的风华,刚柔并济的招式化作对千年道源的礼赞;汉服同袍广袖迎风,于“国风雅韵”文化体验活动中定格“人在画中行”的诗意瞬间;信步崆峒道源文化馆,与道医养生非遗传承人共话道家文化遗产的古韵琼瑰。
下山之际,细品崆峒养生八宝茶,游人感叹:这口温热,道韵润河山,是崆峒道源的康养智慧,更是平凉献给祖国的华诞福寿之礼。
寻脉:一馆藏风云 遗珍话春秋
来到平凉市博物馆,游客们静观“道源崆峒——平凉道文化陈列”,道源崆峒藏天地玄机,一脉文光溯千年的“问道崆峒”之行感悟更加具象和清晰。
“吉金”列阵错落,青铜器静默如谜,又似飞觞走斝、车马嘶鸣。“古豳遗珍·赫赫光华”古代青铜器联展的夔龙纹路间,蛰伏着依然清朗的周秦月光。游客们邂逅“进士及第——平凉、天水市县进士书画展”中飘逸的翰墨,看三百年前陇东才子以笔锋勾勒山河气韵。
“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里泛黄的战报,则与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中鲜艳的红旗辉映叩问,“丹枫如火志不熄”的革命精神传承不息,如火如荼。凝视着展柜中的军号,心中油然:当年它吹响了奋进的冲锋,今日我们在盛世华诞之际而来——这趟旅程,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化“长征”。
养心:泾水洗尘虑 龙泉澧喧燥
走进泾河畔的回山,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年间,我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王母宫的飞檐挑起半轮秋日,传说中蟠桃宴的仙乐化作此刻檐角风铃的清响。作为中国唯一半个世纪3次出土佛舍利之地——大云寺,金风漫卷寺前旗,梵音犹带盛世辉,盛唐遗韵与国庆欢歌同驻游人心间。
草木茵茵、游鱼从容。崇信龙泉寺内,游人掬一捧“贯珠泉”,清凉秋意和负氧离子沁入心脾,或盛取清泉品臻甘甜,或静享泉水烹煮的清香茶汤,静谧、清凉、幽邃、馨芬交融共舞。
漫步崆峒、泾川与崇信,传统与当代艺韵齐鸣,恰如专列车轮下延展的铁轨,连接历史与未来,共振“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文旅和美交响曲。
10月5日入夜,返程的列车穿过陇山峰峦,“崆峒号”国庆专列圆满收官。车窗外的渺渺星云,如车厢内斑斓的平凉文旅装饰纹样,《我和我的祖国》和声摇曳,茶艺体验馨香清雅,多功能娱乐休闲车厢笑语盈盈……
本次专列为2025年国庆假日量身打造,聚力破解传统假期旅游“堵车、排队、体验差”的痛点,“一票贯通景区,上车即是旅行,下榻移动酒店”的康养模式全面提升了旅行舒适度和便捷性。
同时,这列以“文旅康养”为名的“移动文化道场”,不仅礼敬英烈开创的锦绣华诞,带回缤纷多彩的平凉记忆,更载回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源智慧——当游客将崆峒山的秋叶放入行囊之际,也正将“心安处即身安处”的康养体悟,滋润进了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明脉动之中。
丨来 源 丨平凉文旅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杜发强 刘 杰
丨 编辑丨韩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