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
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雅安市名山区西北与雨城区交界处,属邛崃山脉余脉,与莲花山相连;山势北高南低呈带状,为构造式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长约10千米,宽约4千米,海拔最高处为上清峰1456米,相对海拔8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蒙顶山植被丰富,负氧离子含量为1.2万个/立方厘米, 是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
蒙顶山(图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蒙顶山有三十八蒙峰,峰峰拥翠,各具姿态,尤以环列山巅的五峰为妙,中曰上清,左曰菱角、灵泉,右曰甘露、毗罗(蒙山旅游开发后曾改名“玉女”峰),状若莲花,巍峨耸秀,宛如莲花初绽、五指擎天,拱卫的中心即闻名遐迩的古时皇家禁地皇茶园。清光绪版《名山县志》引旧志描述蒙顶山:“仰则天风高畅,万众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
蒙顶山因“雨露濛沐”而得名。《九州志》载:“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以为名。”这里素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古称“西蜀漏天”。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后采九州灵土炼成五彩石补天,当补到蒙顶山的上空,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时,偏偏这时炼好的一块五彩石掉了下来,此后雅安的天上留下了一条未补好的缝隙,蒙顶山就成了“天漏”之心。古人希望给漏天加个盖子,企盼雨水均衡,故蒙顶山上一寺院取名为“天盖寺”。蒙顶山又称“禹贡蒙山”。《尚书·禹贡》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绩”的记载,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顶山。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曾率领众将士沿蒙顶山天梯登顶祭拜天地。现天梯正对的禹王宫,据传是大禹当年的行宫。
雅安市女娲补天雕塑(袁映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蒙顶山植茶历史悠久,有深厚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是世界茶人“寻根”“朝圣”之地。据《四川通志》《舆地纪胜》《蜀中名胜》和蒙山从古至今的古碑记载,“祖师吴姓,法名理真,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西汉甘露(前53—前50)年间,吴理真踏遍蒙山驯化野生茶树,手植八株(后留存七株)于蒙顶五峰莲花座心,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植茶第一人,被誉为“世界植茶始祖”。宋淳熙十三年(1186),因吴理真种茶,“上裕国赋,下利民生”,孝宗皇帝赐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慧妙济菩萨”,享受民众祭祀。次年,加封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像(图源:成都日报)
蒙顶山贡茶历史自唐至清历经一千余年。蒙顶名茶石花、黄芽,唐时已驰名全国。唐天宝元年(742),蒙山茶列为贡品,始入贡皇室。《四川通志》载,蒙顶茶“因其品质优异,自唐代起,即列为贡茶,专供皇帝祀天祭太庙之用”。民国建立后,蒙山茶停贡。蒙顶山有丰富的茶马文化。名山边茶自东汉始,由民间商人、茶户与高原民族自行交易。唐代,随文成公主进藏,蒙山茶大规模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川藏公路建成前,蒙山边茶均以脚夫、驮马接力运送,蒙顶山至今还有天梯等茶马古道遗存。
雅安市名山蒙泉,相传为西汉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又称“甘露井”。井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井后石壁上的“甘露”二字苍劲有力。此井有盖,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古籍载:游者虔礼,可揭石取水,煮茶有异香,若擅自揭开,虽晴日,即大雨(图源: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网)
蒙顶山是闻名四海的神茶文化圣地。佛教传入后,逐渐与蒙山茶文化融为一体,并用蒙山茶作为献供品。三国时,蒙山已建寺院。南梁时期,蒙山僧人开始种茶制茶。清光绪版《名山县志》载,古代名山72寺院,蒙山占一半。千佛寺专管种茶,净居寺专管采茶,智矩寺专管制茶,天盖寺专管评茶。蒙顶山甘露法师创编的《蒙山施食仪》为佛教界所信奉。2010年,首届“‘中华禅茶一味’茗品推荐示范榜”,蒙山茶为川茶唯一上榜茶叶品牌,理由是“东汉年间蒙顶山禅寺成为中国茶源地”。2017年3月27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名山召开,会议通过《中国蒙顶山国际禅茶文化宣言》,确立蒙顶山“禅茶文化发祥地”地位。
蒙顶山皇茶园(袁明 摄,图源:四川雅安)
蒙顶山有独树一帜的茶技茶艺。蒙顶山茶在冲泡技艺发展过程中,与民间民俗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气势恢宏的蒙顶山派“龙行十八式”茶技和温文尔雅的“天风十二品”茶艺。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是四川盖碗茶长嘴铜壶斟水技艺,属刚健派,在冲泡阶段表演。相传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结庐蒙山清修时,在习武过程中所悟出,被称为“千年活化石”,原只在蒙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末才逐渐传入民间。表演时配豪迈、雄浑的音乐。2001年至2002年,成先勤等在“龙行十八式”的基础上,发掘、整理出一套适合女性表演的“凤舞十八式”。蒙顶山派茶艺“天风十二品”属典雅派,相传是茶祖吴理真及其夫人蒙茶仙姑首创,本用于祭祀女娲,后演变为民间茶艺。蒙顶山派茶艺有12道程序,表演通常在山顶进行,表演者需沐浴焚香后才可进行,每一个细小环节均一丝不苟,表演时配优美、轻松的音乐。
龙行十八式茶技(何家善 摄,图源:四川雅安)
蒙顶山还有深厚的红色文化。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蒙顶山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反帝思想,播下革命火种,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1986年,为纪念革命先烈,在蒙顶山修建红军纪念馆,馆内展陈红军在名山的革命史实,珍藏红军用过的兵器、货币、分田证等实物以及红军石刻标语。
进入21世纪,蒙顶山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在景区入口建设茶文化广场,广场左边沿山有“世界第一大茶壶”。广场上的茶文化浮雕墙,刻画了蒙顶山浓厚的茶文化历史。广场正中是茶坛,从高空俯瞰,茶坛犹如略微倾斜的大茶壶,由壶柄、壶身、壶嘴组成,壶身的外沿由茶膳、茶饮、茶书及茶市四大功能区构成。广场边沿有270度观景平台,可俯瞰雅安城区、名山城区,西可眺贡嘎山、夹金山、二郎山,南可望峨眉山、瓦屋山、总岗山。坐索道或者登天梯上山,可看到蒙顶山茶文化遗址遗迹和古建筑群。
蒙顶山“世界第一大茶壶”(2007年3月31日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清幽、奇丽、秀雅的蒙顶山,是镶嵌在南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蒙顶山不仅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还以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声名远播的蒙顶名茶。古朴、典雅、奇特的名胜古迹,为蒙顶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2004年,在雅安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性茶叶组织、25个产茶国政府的茶叶部门官员和茶文化团体、茶叶学术团体、茶叶研究机构、茶叶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蒙顶山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明确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并指出“发源于蒙顶山的茶文化深刻影响了全世界”。2005年,蒙顶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蒙顶山古建筑群(包括天盖寺、千佛寺、永兴寺、智矩寺、甘露石屋、古蒙泉、盘龙石刻等古建筑和碑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位于茶马古道四川段的蒙顶山天梯古道、皇茶园、甘露灵泉院石牌坊、禹王宫、静居庵石牌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顶山茶山(2025年4月19日袁先锋摄,杨明强 供图)
来源:雅州史志
配图:方志四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