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今天已经满房了。”“如果您行程允许,可以考虑5号或6号入住,目前还有少量余房……”国庆黄金周期间,肥城市孙伯镇五埠岭伙大门民宿的前台电话响个不停。
工作人员李慧宇一边熟练地办理业务,一边回应着络绎不绝的咨询。这座由闲置石头院落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正以“一房难求”的火爆态势,迎来它变身后的第一个旅游高峰。
五埠岭伙大门民宿的蜕变,是肥城市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该民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石头村的建筑肌理,斑驳的石墙、古朴的木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室内现代化的设施与精心的设计,则为游客营造了舒适惬意的旅居体验。
不仅如此,景区内部分闲置的古老石头房也实现了“华丽转身”。飘香的茶馆、充满情调的咖啡馆、激发灵感的创意工坊点缀其间,让传统村落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假期带孩子来这里,既能感受石头村的古朴厚重,也能在咖啡馆里享受现代生活的惬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做得特别到位。”一位来自泰安的游客李宗辉边拍照边分享他的感受。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另一场精彩的“变身记”也正在上演。
“现在我们民宿可是网红打卡地,每个周末都满房,节假日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预订才行。”肥城桃花海唐乡民宿店长牛凯的感受同样强烈。
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鱼山村,沉淀了大量传统石质建筑。然而,随着村落“空心化”,许多院落一度闲置荒废。如今,走进桃花海唐乡民宿,“关上窗户就是一个家”的温馨感扑面而来,每间客房都独具特色,柔软的沙发、雕花的古衣柜,配以可供亲友围坐品茶的小桌,既保留了乡愁韵味,又满足了现代舒适需求。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趁着假期带孩子来体验古村落的文化,品尝美食,欣赏村景,感觉特别有意思。”已入住的游客陈岳满意地表示。
这份受欢迎的背后,是一套成熟的开发运营模式。“我们通过租赁村内闲置宅基地的方式,修复改造了十处老院子,打造出20余套鱼山古村主题民宿,年收入能达到120万元以上。”牛凯介绍,客源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以团建活动和家庭出游为主。
过去的鱼山村经济落后、视野闭塞,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为生,守着古村落这份“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引入工商资本,探索出“桃产业+古村落+民宿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让这座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几年,村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累计投入320万元,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庆全介绍,新建的旅游专用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问题,改造后的景观大门古意盎然,功能齐全的游客接待中心提供着贴心服务,而村史馆里陈列的老农具、旧照片,则成为了展示鱼山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变化不止于景区,更落在村民的生活里。“以前我们村这个路,小推车都推不过去,你看现在都是柏油路,两辆车并排走都不碍事,变化太大了!”村民宋现员笑着说,他不仅住进了村里集中安置的楼房,还受雇管理着外地企业在村里承包的50亩桃园,一个月能拿两千多元的工资。
民宿经济的兴起,更像一把“火种”,点燃了乡村创业就业的热情。“在民宿经济的带动下,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毕业的大学生纷纷选择返乡创业、择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肥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岩表示。
如今的肥城,乡村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除了民宿经营红红火火,“电商+农产品”模式让肥城桃、桃木制品等特色产品走出乡村,销往全国;文艺小店、桃木工艺品店、书坊等新业态陆续涌现,丰富了乡村消费场景;农家乐推出的农家炖鸡、野菜包子等特色美食,成为游客必尝的 “乡村味道”。这些业态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乡村旅游生态圈。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肥城正持续发力,打造更多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精品民宿。目前,肥城市共有5家星级民宿,年可接待3.5万余人次,年营业收入达1200万元。
(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