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武 摄影
公孙奴 文
福建漳州古城近年来游客量屡创新高,年接待游客近三千万人次,相当于漳州常住人口的5倍,甚至在超越丽江古城成为同程旅行热门古城榜首。今年双节更不用说,全城爆满游客激活。在全国古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其红火的核心原因见仁见智,专家认为,是古城之人文基因的深度显现,千年积淀,一朝争妍。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通过非遗活化、场景再造、原住民共生三大元素,让千年文脉真正“活与火”了起来。
“人造古城多鬼城,原住民优即蕴神”。漳州古城有1.7万名原住民通过经营老手艺、小吃摊,成为古城的“文化代言大使”。古早的技艺、传统的小吃、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成为游客镜头中的“活态风景”,这种“烟火之气”,独树一帜,正是漳州古城区别于其他商业化古城的独特魅力 。“非遗一条街”,采用“前厂后店”模式。共有53家非遗店铺,更让游客参与其中,亲历过程,感受古城之古早味道。
古城格局不变,修旧如旧为强。建筑遗产重构,保留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格局和明清石坊、骑楼群等核心肌理,同时通过“盛唐开漳”“清风雅宋”等四大主题连廊串联时空,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1200多年的建城史。24处历史建筑建立3D数字档案,既实现科学保护,又通过AR技术让古建筑“开口讲故事” 。2012年,古城北门复修时,精益求精,迴廊的第一根大木立柱,以人工仿古组装。还是笔者路过时帮助抱上石墩的,因为一群泉州师傅“身高欠足,力所不能及!”
漳州古城打破“千城一面”的困局,通过在地化业态+年轻化表达,构建起独特的消费生态。小吃经济品牌化,如“阿国面煎粿与四果汤”,胡记海蛎面线,阿琴牛肉,杨文斌的牛骨汤,郑宝珍面粉枣…还有卤面、手抓面,蔴薯,五香卷,锅边糊,生烫,三角饼等传统小吃数不清,皆被赋予“网红”属性。“片仔癀草甘蔗汁”,结合养生概念,引发“打卡热”。芗城区自媒体联盟与网络分会不遗余力,与主媒体并肩作战,为之推送造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城美味。
古城依然,扬长避短。始终以游客需求为核心,通过细节服务、动态反馈、在地共情,提升满意度,强化人文的情感共鸣。通过“侯喜”IP、闽南语民谣演出、非遗手作体验等,让游客深度参与文化创造。到漳州古城,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回家的感觉。文化归真,原生态成。原住民生活透视,无法复制的非遗技艺、未被破坏的街巷肌理,成就游客认可度与口碑传。漳州古城的成功,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创新驱动、系统治理的综合结果。这一点,漳州人值得骄傲与自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