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的到来,标志着秋意从“凉”转入“寒”,昼夜温差拉大,晨露凝结成霜,天地间渐染清寂高远的气韵。
其物候三象,恰是秋日最生动的注脚:“鸿雁来宾”,南迁的鸿雁排着人字阵掠过天际,为长安的天空添了几分灵动;“雀入大水为蛤”,雀鸟隐匿于林间,海滩的蛤蜊却因贝壳纹路酷似雀羽,被古人赋予“雀化蛤”的浪漫想象;“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尽数绽放,金黄、雪白的花瓣缀满枝头,成为寒露最具代表性的景致。
长安秋韵:寒露里的“城与景”
寒露与西安,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相逢。这座古称 “长安”的城市,既有厚重的历史肌理,又有山水环绕的自然之美——寒露时节,秋凉浸润街巷,将“城”的古朴与“景”的绚烂揉得恰到好处。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笔下秦岭北麓的清寂秋景,正是今日西安寒露时节的真实写照。若登上西安城墙远眺,东南方向的终南山层林尽染,红枫、黄栌与苍松相映;城墙内外的银杏渐披金裳,叶片随风落在青石板上,一幅“城抱秋山、山映秋城”的深秋画卷徐徐展开。
这份与寒露的联结,不仅藏在西安的山水城郭间,更融入古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里。古人视寒露为“辞秋迎冬” 的过渡节点,早已形成一套贴合时节的生活范式:天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可极目千里,消解秋愁;秋燥渐盛时,“赏菊品茗”成了润燥良方,菊花自古被称作“延寿客”,长安城内曾遍植菊株,人们赏菊之余,泡一壶菊花茶,让清润茶香驱散秋燥;更有“食芝麻”的习俗传承至今,明代《遵生八笺》记载“秋食芝麻,以润五脏”,西安的老字号点心铺,寒露过后便会推出芝麻糊、芝麻糕,软糯香甜的口感里,藏着中国人“顺时而食”的朴素哲学。
古今相融:寒露里“新生活”
如今的西安,早已不是只藏着千年往事的古城,寒露时节的生活,更透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活气息。
清晨的环城公园,是西安人寒露生活的缩影。老人们依旧保持着“晨练”的习惯,却多了几分新意:有人提着便携音箱唱秦腔,唱腔在带露的空气中格外清亮;有人铺开瑜伽垫,在城墙下伴着秋风练起瑜伽,古墙的厚重与运动的活力相映成趣;还有人带着孙子孙女认菊花,指着“金背大红”“绿云”介绍:“这是咱老西安寒露该看的花。”
午后的咖啡馆里,也藏着寒露的仪式感。不少店家推出了“寒露特饮”:菊花茶底加桂花糖浆,再撒上一把烤芝麻,既有传统养生的理念,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橱窗里摆放着手工芝麻糕,包装上印着“寒露食芝麻,润燥又安康”的字样,成了年轻人送给长辈的贴心小礼。靠窗的位置上,有人对着电脑工作,窗外是飘落的银杏叶;有人捧着书,偶尔抬头看看街景,秋阳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温暖又惬意。
到了傍晚,雁南公园成了登高的好去处。这里没有陡峭的山路,却有开阔的视野,沿着缓坡向上走,能看见远处的电视塔与近处的秋林相映,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寒露的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年轻人三三两两坐在草坪上,分享着刚买的糖炒栗子(寒露后栗子成熟,也是应季美食),有人弹吉他,有人聊天,偶尔有孩童追逐打闹,笑声在秋夜里传得很远。
更有意思的是,西安的年轻人还把寒露“搬进”了社交媒体。有人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终南山vlog”,记录登山赏红叶的过程;有人晒出“西安城墙ootd”,汉服与现代服饰混搭,既有古韵又不失时尚;还有人发起“寒露寻秋”话题,邀请网友分享身边的秋景。城墙下的银杏、小区里的菊花、菜市场的芝麻,这些细碎的瞬间,拼凑出了现代西安的寒露图景。
寒露时节的西安,是一首“古今和鸣”的诗。千年的城墙、终南的山水,藏着古人对节气的敬畏;环城公园的晨练、咖啡馆的特饮,透着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当白露凝在古城砖上,当红叶映照着现代楼宇,我们会发现:节气从来不是遥远的古籍记载,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印记,是西安人藏在秋韵里的浪漫与烟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