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伴随着国庆节的喜气氛围,纯萃普洱园区正式开园。园区以“一碗白米饭”为主题,呼吁大家回到自然、质朴、本真的生命状态,重新静下来,仔细思考、叩问自己为什么出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是否早已遗忘了土地的馈赠,忽略了与自然共生的初心?

“纯萃普洱”园区。
何为“纯萃”?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取其精华的“萃取”过程,而纯萃普洱园区的“纯萃”,正是这场时代进程在地方实践中的生动注脚。他们想要做的,绝非简单打造一个商业园区,而是在普洱思茅这片多民族融合聚居、多角色协同共建的土地上,“提纯”出本地农耕文明的独特底色,“萃取”出哈尼族、彝族等民族文化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精华。在这里,每一寸土地的规划都在践行“以小个体推动大生态”的理念,农户通过生态种植守护土地健康,商户以绿色经营传递环保理念,游客在体验中建立生态认知,三者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种下三粒珍贵的种子——生态文明的制度种子,让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扎根土壤;民族共生的文化种子,让各民族的生态智慧代代相传;人民城市的治理种子,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园区生态的守护者。

游客在园区内拍照打卡。
纯萃普洱项目自规划以来,便将“生态优先”的理念刻进了基因里。团队的思考始终超越“如何利用一块土地盈利”的浅层逻辑,而是聚焦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路径。早在前期选址时,他们便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而是带着“让土地恢复健康”的初心,“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设园区,一方面是想要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另一方面是想恢复这块区域的生态多样性,让这里重新焕发生机,让居民能在家门口感受田园风光。”纯萃普洱项目负责人之一的肖应华说道。
项目设计阶段,生态场景的建设更是贯穿始终——稻田与商户空间并非割裂存在,而是形成“稻在景中、景在稻里”的交融格局,既保留了农耕生态的完整性,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自然之美,这份用心,正是对“生态优先”理念最具体的诠释。当“纯萃”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场景,“普洱”的独特魅力也在这片稻田中愈发鲜明。
何为“普洱”?
在纯萃普洱园区,“普洱”不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与土地深度绑定的生态生活方式。目前,在115亩连片的生态稻田之中,8家商户扎根于此,每一家都以“生态+体验”为核心,将普洱的自然优势与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游客在园区内品尝美食。
想要感受普洱“茶咖共生”的独特生态?“稻田咖啡”选用本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以生态种植的方式减少农药使用,冲泡时还能闻到稻田里飘来的稻香;“烧水煮茶”则采用普洱本地的古树茶,茶具选用哈尼族传统土陶,煮茶的水源来自园区的山泉水,每一口茶汤都承载着普洱山水的清甜。想带孩子在玩乐中亲近自然?“野番茄餐厅”不仅用稻田里现摘的蔬菜、本地散养的家禽制作美食,还开辟了儿童农耕体验区,让孩子亲手种下一颗种子;“老罗西施披萨&格格摸鱼”更是将生态乐趣拉满——披萨的面粉来自园区周边农户的有机小麦,摸鱼区则采用生态水循环系统,既保证水质清澈,又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捉鱼的快乐。
若想探寻普洱的文化底蕴,“稻田文创馆”里陈列着以瓦猫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每一件都讲述着普洱的文化故事;“泥鳅跳跳屋”则是自然教育的小课堂,孩子们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亲手制作昆虫标本,在实践中了解“稻田生态系统”的奥秘;还有“稻田烤鸡”,选用园区合作农户散养的土鸡,以果木慢烤,不添加过多调味料,最大程度保留鸡肉的鲜嫩,每一口都是自然本真的味道。

瓦猫文创产品。
“我觉得这里环境非常好,绿油油的稻田看起来很养眼,空气也很清新,很适合周末跟朋友过来小聚。”市民柴盈盈在体验了园区里的各种项目之后开心地说。
何为“融趣”?
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园区的生态主题活动更是让“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表演艺术家赵昱杰带来的“一粒种子”参与式行为艺术表演,将“生命与土地”的联结演绎得极具感染力——艺术家手持一束束带着晨露、颗粒饱满的完整稻穗,在游客的注视下,动作轻柔地将整穗稻穗逐把编织进一根鲜红的巨绳中。稻穗的翠绿与红绳的浓烈相互交织,仿佛把稻田的生机与土地的热情都缠绕进了这根“生命之绳”里。这根红绳如同生态脉络般延展,一端紧密缠绕着带着土地气息的稻穗,另一端则牢牢系着一颗巨大的“种子”形状气球,让在场每个人都直观感受到“从稻穗到种子、从土地到新生”的完整生态闭环,也深刻理解每一株稻穗都凝结着土地的心血,每一颗种子都承载着生态延续的希望,保护土地、珍视自然,正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赵昱杰正在进行“一粒种子”行为艺术表演。
园区还精心建设了“草帽景观舞台”,这个以天然麦秆编织的草帽为灵感的舞台,本身就是“废物利用”的生态作品——舞台的建材多来自园区的农作物秸秆,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与稻田景观融为一体。在这里,家长带着小朋友进行手绘草帽活动,孩子们用环保颜料在帽檐上画出代表着普洱各民族的特色图案,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创造力,亲子间的互动也因自然的加持变得更加温馨。“我今天带孩子来参与了‘绘草帽’的活动,让孩子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提升了动手能力,还在体验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关系,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市民袁雅梦说道。


孩子们正在绘制民族特色图案。

孩子们绘制的民族特色图案。
此外,园区设置的自然艺术儿童研学课程,更是将“生态教育”落到实处。自然导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稻田,辨认不同种类的昆虫,讲解昆虫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孩子们还亲手制作昆虫标本,用透明的标本盒为“虫虫”留下永恒的“相册”,而导师会告诉孩子们,制作标本不是伤害生命,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自然,学会与每一种生物和谐共处。

游客正在制作昆虫标本。
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与设计,背后都藏着纯萃普洱园区的“生态初心”——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园区,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身边,在体验农耕、感受自然、触摸文化的过程中,找回与自然共生的本真,也让“生态文明”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纯萃普洱”园区。
未来,当园区里的稻种一次次发芽、成熟,当孩子们手绘的“生态图景”成为心中的印记,这片土地上的生态种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思茅的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下温暖而有力的篇章。
作者:龙琦 张怡(文/图/视频)
编辑:李晓晶
监审:罗 嘉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simaotv1234@126.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