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反向旅游”受到消费者喜爱,其核心不是“打卡”景点,而是追求深度体验。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海边酒店沉浸式度假,而非奔赴人头攒动的景点;当红楼梦主题餐厅通过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让食客直呼“这钱花得值”,一场由“体验”驱动的消费变革正在兴起。
追求深度体验
国庆假期,北京某白领吴女士选择在海边一家度假酒店沉浸式游玩三天,参与游泳、浮潜、禅茶活动等。“在这里聆听禅茶文化与当地特色融合的讲解,比去热门景点更值得回味。”吴女士表示,这种沉浸让她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某红楼梦主题餐厅在国庆期间一座难求,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沉浸式文旅餐饮业态。它通过“场景构建+换装+剧情演绎+菜品复刻”的组合模式,将消费者从食客转变为“剧中人”。
舞台上的剧情舞蹈与根据原著复刻的菜肴,共同强化了沉浸感。
现场一位消费者评价道:“这不只是吃饭,而且是一次深度文化体验,让我对红楼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感觉这钱花得特别值。”
当前,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感觉”买单,消费决策正从物质满足转向情绪价值的获取。这类消费,由于其体验的稀缺性和故事性,成为了消费者个人珍贵记忆资产。
两大因素推动
体验式旅游为何受到消费者喜爱?业内人士认为,这离不开消费主体的迭代、消费动机的转变。
一方面,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Z世代”成为体验消费主力。这一群体对商品的功能属性习以为常,更看重消费背后的社交价值、文化认同和个性化表达。例如为一场演唱会跨城奔赴,其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标识和社交货币。
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的消费动机转向心理获得感。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次技能提升的课程、一次震撼心灵的观展经历,这些体验能形成更持久、更积极的记忆,成为个人故事的一部分。
体验经济的崛起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未来企业或许不仅要思考“卖什么”,还要思考“能为消费者创造何种难忘的感受”。这要求企业进行更深度的跨界融合,将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注入消费场景,构建一个完整的、可参与的故事世界。
➤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