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国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月满华诞·幻游三国”远不止于一场节庆活动。中秋国庆期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门票多日售罄,多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262场活动,8天累计接待观众82.4422万人次、单日接待观众最高达14.3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2.66%和45.38%。其中,文物区观众接待量27.3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1%。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1.18%。如此亮眼数据,将一场内容丰盛的文化盛宴,升级为传统文化地标超越“网红”速朽宿命的成功探索,通过价值叙事、情感连接与产业协同,持续绘制古今交融的文旅新图景。
重构文化感知 从“文物陈列”到“情境编织”
本次活动的核心突破,在于运用科技完成了从“知识灌输”到“情境浸润”的叙事转向。当定制化博物馆热门点位AI打卡神器成为个性化解读历史的“故事伙伴”时,技术便从手段升格为叙事本身。尤其当游客纷纷与“画卷三国・幻境美学”场景合影留念时,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就更具象化。诸葛亮“借东风”巧妙关联当代“东风导弹”热梗,以幽默智慧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还格外符合国庆的氛围。“很有新意,诸葛亮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爱国忠君的代表,再加上我们的东风导弹,又在国庆展示,很自豪呢!”游客刘先生一边帮儿子拍照一边说。
可以说,“画卷三国・幻境美学”场景的运用是武侯祠博物馆从文博场馆“物的展示”向“场的营造”的探索。创新不再是炫技,而是共同构建了一个能让年轻人自发进入、并与之共创故事的文化场域,这是一种叙事权的让渡,也是文化生命力的深层激活。
今年假日期间,成都武侯祠的沉浸式演出、场景重构和科技互动这种深度叙事,都能精准地捕捉到当代社会的大众“打卡”社交需求,并将之升华为一次文化身份的主动确认。当游客将文旅人工智能生成的博物馆趣味打卡照分享至社交平台时,他们传播的不仅是一张图片,更是个体与文化IP建立连接的“身份徽章”,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认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深刻转变。
价值锚定 寻“家国情怀”的当代回响
在热闹的创新表象之下,活动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定力——对精神内核的坚守与深挖。中秋夜的“祈愿三国·心灯映祠”,其力量不仅源于荷灯飘荡的视觉震撼,更源于它将个人情感、历史典故与家国情怀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意义缝合”。
“祈愿放灯,表面上是许一个私人的愿望,但在武侯祠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你会不自觉地想起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情感升华,是自然而然的。”专门带孩子来参加中秋活动的张先生表示。
此外,假期里成都武侯祠以“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乾坤正气——关羽造像古今源流精粹展”为代表的一系列精品展览,也同样提供了这种精神共聚的历史注脚。它们与沉浸式体验形成“快与慢”“动与静”的张力,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有根基的文化体验循环,确保了节庆活动的热度建立在思想的厚度之上。
产业协同 从“文化流量”到“城市品牌”的价值闭环
双节主题活动中,成都武侯祠结合文化展示与创意消费的复合型业态刷新了游客的逛集市体验,其独特深刻的文化体验也让消费行为成为文化传播与认同的触点。
此次创意市集精心构筑“科技”“三国”“国风”“手作”四大主题板块,构成了一场传统与当代的立体对话。在“科技”区,游客们与小诸葛机器人切磋棋艺;在“三国”区,基于蜀汉纹样再设计的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国风”区则汇聚了新中式饰品与香道雅器;而“手作”区则让游客在摊主的指导下,亲手打磨一枚木制书签,感受器物成型的温度。这个假期,成都武侯祠文创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1.18%。这种由文化认同驱动的消费行为,构成了城市文化品牌最稳固的基石。而不断更新业态、营造多元场景的锦里文化旅游街区也在双节假期成为“沉浸式三国幻境美学空间”的一部分,游客行走其间,品味创意美食,购买三国IP文创,流连忘返于古今交叠的风雅氛围。
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的主题活动既获得了游客与消费者的认同,也吸引了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央视更是多次深度聚焦,不仅获得《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关注,还在10月6日中秋节当天两次开展沉浸式直播,下午6点场的中秋夜全国直播更是将成都武侯祠中秋活动设为开场,两场直播观看量超700万次,引发热烈反响,实现文化影响力的深度融合与跨越提升。
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云上深夜快递记者:陈迪欣
编辑:吕春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