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宋代中秋雅集雅致盛景,在红墙绿瓦间聆听古人“对月抚琴”的风雅,在以三国文化为核心的视觉盛宴中收获沉浸式互动体验,在文创区邂逅琳琅满目的“网红”产品……回望即将过去的国庆假期,你是否在博物馆这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场所中穿越时空界限,触碰历史的脉搏?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文博游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的热门选择。据某旅游服务类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假期间人们“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等特色品类热度持续攀升。其中,四川境内的文博场馆热度也是居高不下,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推出了丰富的展览陈列,以及趣味性浓、互动性强的多彩活动,构成了假日里另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国庆长假期间的四川博物院 摄影 马晓舟
国庆连中秋
在博物馆过文化体验感“拉满”的佳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年国庆长假恰逢中秋,漫步蜀地上的文博场所,一系列丰富多彩又兼有文化底蕴的中秋活动纷至沓来。这些活动既承载着中秋佳节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自身场所的馆藏特色和历史沿革。
在浣花溪畔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一场“中秋听琴——草堂古琴雅集”之约,让中外游客都沉浸在这充满东方韵味的场景里。中秋当日,金桂飘香漫过庭院,指尖拨弦声淌入耳畔,观众静坐其间,感受古人“对月抚琴”的雅致。
游客在杜甫草堂坐听琴声
而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正带领观众“穿越”至一千年前的中秋佳节。依托馆内正在举办的“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现场特别复原了宋代中秋雅集的雅致盛景。于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自然之美中,现场游客通过簪花、净手、品茗、焚香、听琴、诵诗、制香等环节,在一器一物、一茶一香中感受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
游客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体验宋代雅
同时,在以三国文化为核心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中,也是一派热闹景象。放眼当天举行的“祈愿三国·心灯映祠”活动中,位于互动区的孩子们在父母指导下认真制作花灯,不时发出惊喜的欢呼;月饼制作台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制作着传统月饼;更有身着汉服的孩童齐行汉礼,稚嫩的动作中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真诚礼敬。
孩子们在成都武侯祠放花灯
成都博物馆则在中秋节请来了87版《红楼梦》造型设计师、中国化妆艺术家杨树云亲传弟子,现场拆解中国历代女性妆束的秘密。还有李白、嫦娥、后羿的扮演者们全馆巡游,与现场游客合影并随机派发祝福,更设置了一起动手制作中秋玉兔花灯的社教活动,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国庆长假期间的成都博物馆
“文博游”持续火热
博物馆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当然,放眼整个国庆长假期间,四川境内的博物馆也是“花活”不断,从展品上新、延时服务、科技助力等领域入手,一次次“刷新”观众的体验感和期待值。
譬如,在四川博物院中,在国庆假期前携手绵阳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新增两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至基本陈列中展出。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汉代的青铜器、漆木器,还有反映魏晋风雅的青瓷……观众在与这些新面孔文物的对话中,感受穿越时空的历史脉动。
不止于展品“上新”,配合着正在展出的特展,四川博物院也在不断“解锁”新玩法。其中,“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特别推出“川魂守护者”沉浸式活动,参与者化身抗战历史研究员,在展厅中闯关、解密码、集密档,在互动间重温峥嵘岁月。
循着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望去,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也是一派人潮如织的景象,一只智能仿生恐龙正上下摇摆着长长的尾巴。原来,这只高1.4米的“史前巨兽”不仅能够自如转动头部、摆动尾巴,还会眨动眼睛发出低沉的吼叫声。再来到三楼“缤纷生命厅”川西山地展区,智能导览机器人“小芯”以圆润的白色机身和灵动的移动方式,瞬间成为全场焦点,这是国庆期间“上新”的机器人,也是该馆精心构建的数字体验体系中的一环。
丰富多彩的活动,细心营造的节日氛围,和精心布置的展览陈列,自然让来到此地的游客流连忘返。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中秋国庆期间,该馆门票多日售罄,多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8天累计接待观众82.4422万人次、单日接待观众最高达14.3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2.66%和45.38%。其中,文物区观众接待量27.3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1%,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1.18%。
此外,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国庆假期间该院的参观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9.5%,讲解354批次,同比增长78.8%,活动场次较去年增加15场次,导览4674台,较去年增加19%。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透露道,据统计,馆内累计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5.2%。同时,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表示,假期间共接待海内外观众共32.5万余人次……蜀地之上,关于博物馆的奇妙之旅还在持续上演。
图据各大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