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盖伟涛
“老师,我看见月球环形山了!”10月6日晚上,月光透过玻璃幕墙,倾洒在武汉光谷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内。本应空旷、安静的广场上,却响起了稚嫩清脆的说话声。17名小学生,正在这里体验一场特别的“星系探秘·天文夜宿”夜间科普游活动。其中,最让他们感觉新鲜的环节,便是不要家长陪伴,自搭帐篷,夜宿在博物馆里。
这场国庆节、中秋节的特别活动,由中国建筑科技馆联合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举办。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天文学知识,观测地外行星和“超级月亮”,开展叠高创意建筑模型拼搭,参观火星主题科普展,制作“祝融号”火星车模型,还有扎帐篷夜宿博物馆……他们完成一场有趣的星空探索之旅。
看完星空美景,夜宿“星空”下
当日晚6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家长带小孩抵达博物馆、完成登记后,按要求离开,剩下的环节主要交给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他们大多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围坐成一圈,进行自我介绍,主动寻找当晚的帐篷“搭子”。
暮色四合,真正的“探秘”拉开帷幕。孩子们首先进入科普教室,了解关于月球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知识。接下来,一架天文望远镜在广场上摆好,孩子们满怀期待地排好队,依次凑过去看月球环形山、土星环。
“像一个小飞碟!”“像棒棒糖,好可爱!”月球环形山很容易被观测到,而土星环在望远镜中比较小,其形状却让孩子们释放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人意犹未尽,看完后重新排队,看了又看,体验了3次。甚至有附近带娃散步的市民走过来问:这是什么活动?
“现在我来示范怎么搭帐篷、收帐篷,大家要看仔细啦。”当晚9时许,夜宿博物馆环节开始,学会搭建两种帐篷则是第一步。孩子认真学习一遍后,两两一组领取帐篷、睡袋和地垫等装备,一大半自己搭建好。记者发现,平均一组只用了4、5分钟就搭建好。
记者发现,帐篷搭建区域,正好是一处室内圆形大厅,顶部显示中国古代天文学代表成果、苏州石刻天文图,而地面则嵌有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禹迹图》。孩子们刚看完星空,又夜宿在“星空”下。
“第一次在博物馆里扎帐篷,我觉得很新鲜,睡不着。”很多孩子难掩兴奋,比如光谷未来学校二年级学生谢景澄就是这样,直到次日凌晨1时左右才安静下来。半夜,每个帐篷在夜光灯的衬托下,贴有反光条的边缘清晰可见,光滑的地砖上也反射出它们的倒影。
在地球上叠高,去火星上“挖矿”
7日上午的互动安排,其实也跟星系主题相关,继续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鸡蛋形表面抗压能力强,锁链结构能跨远……叠高跨远建筑课堂上,能够让地球上建筑物建得很高、很长的秘密,比如材料、结构等要素,被科普老师讲得深入浅出。突然然后,四五人组成一个搭建小组,用积木叠高,朝着“高度超过老师身高”的目标努力。
孩子们绞尽脑汁,分工合作,材料不够继续加,碰到问题一起商量或请教老师。汪琳曦、汪泽羲姐弟俩所在团队,分工合作,有的搭基座,有的搭本体,有的搭塔尖,临上台展示了还尝试再加高塔尖。他们的建筑模型高度在各小组作品中排第一,受到老师的点赞。
“火星之旅即将开启,祝您旅途愉快!”火星主题科学体验展上,火星这颗最可能被人类首先登陆和移民的太阳系行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小探险家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坐上游戏火星挖矿车的座舱,转动方向盘,启动,避障,挖矿,运输……他们还手工组装了“祝融号”火星车模型,爱不释手。
等到母亲刘叶晴过来接时,谢景澄开心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刘叶晴介绍,国庆、中秋假期没有出行安排,正好孩子同学的家长告诉有夜宿的活动,孩子也从小喜欢科普活动,就一起报名了。不少家长表示,活动既有趣又收获满满,孩子们不仅能在参观体验中学习天文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知识,还能在动手搭建帐篷时掌握实用的户外生存技能,一举两得。
“闭馆期间,环境安静、光线较暗,适合专注探索,我们通过夜宿这个形式,充分利用科技馆的特色展区、科普教室等资源,让大家体验到更加丰富的科普项目,在玩中学,让夜晚的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园和大课堂。”中国建筑科技馆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