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开馆不到1小时,湖南株洲醴陵市博物馆里已经人流如织,买咖啡、淘瓷器、拍照打卡……游客们在这座“瓷城”里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关于陶瓷的一切。
“2023年我就在网上看到很多‘醴陵捡瓷’的内容,当时来过一次感觉没逛够,今年在网上发现醴陵有更多景点和美食适合‘逛吃’,就又来了。”生活在长沙的亲子博主袁鸿羽告诉记者。
“国庆假期平均每天有约2万游客,10月5日是最高峰。”醴陵市博物馆馆长刘峰告诉记者。
今年国庆假期,越来越多游客在口碑及媒体传播等的影响下,进一步挖掘湖南县城的魅力,沉浸式体验地域文化。
湖南安化在国庆假期办起了“全城寻宝”活动,在线上用谜语暗示全县景区埋藏的30处“宝藏”,鼓励游客来现场解题“寻宝”。
截至7日,22个“宝藏”已被发现。游客们按照活动指引进入茶马古道、茶乡花海和云台山等景区,不仅能品茶、赏茶,还可体验制茶、跟随马帮送茶。监测数据显示,假期前7天,安化县10个文旅监测点位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介绍,旅客出游偏好正在从简单的“去看”向“去体验”加速转变,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受到欢迎。
以山为剧场,以竹海为幕布,湖南益阳桃江的桃花江竹海景区上演《桃花江竹海幻境》沉浸式演出,该演出以民间传说中屈原被流放到洞庭湖以南地区的经历为背景创作,演员们扮成屈原、少女和村民等,与游客们频频互动。
“大型演出没少看,但这种漫步竹林间,既能看表演,又能品尝美食的移动式观剧,实在太有意思了!”大学生曾维剑在看完演出后连连叫好。
剧场运营负责人尹亮波介绍,该剧以“宴+演+秀”的体验模式,让游客一边观赏演出、品尝特产,一边了解本地文化故事,国庆假期演出票房预计超100万元。
乐于体验地域文化的游客们还让一些本土非遗项目重焕生机。在湖南沅江市小河咀村,非遗项目“鸬鹚捕鱼技艺”曾濒临失传,如今则成了村里的“引客招牌”。
“开船喽!”小河咀村的湖面响起了穿透力十足的号子。随着表演的“渔民”一声吆喝,十多只鸬鹚扎入水中,不久便衔着鱼跃出水面,岸边游客举着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来自湖南宁乡的游客杨芳芳向同伴感慨:“终于看到了课本里写的‘渔舟唱晚’,真切感受到曾经的渔民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助理研究员徐璐认为,相较于传统景区,县域旅游的成功在于将日常“陌生化”,聚焦地道小吃、特产市集等微观、具象的生活趣味,借助年轻群体在网络媒体上的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共鸣,让游客与地方形成沉浸式关联。(记者常竣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