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这个国庆中秋“双节”,洛阳文旅依旧稳定“出圈”,“国庆首日龙门氛围感拉满”“洛阳唐三彩文物展亮相应天门”等微博同城热搜持续上榜。在去哪儿平台景区热度排行榜,龙门石窟登上TOP10热门景区榜首……有网友感慨,站在定鼎门城垣西望,落日熔金中似见历史长卷次第展开——夏爵的青铜之光、商城的夯土基址、周王的六马华盖、汉魏的石刻胡风、隋唐的驼印深深。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文化使命,实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活跃在街巷间、融汇入生活中,不断为城市文明注入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保护:再现五都荟洛旷世盛景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其灵魂所在,更是文明赓续的根基。
在洛阳,自东向西30余公里的狭长走廊间,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次第铺展,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这不是地理的偶然,而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见证——30余公里长廊,实为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时空浓缩。
洛阳市科学统筹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刻入城市发展的基因。
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专门就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作出新规定。洛阳市也始终坚持从加强立法保障、完善规划编制等方面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科学划定文物保护“紫线”,为历史遗迹撑起“保护伞”,先后制定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法治屏障愈加坚固。
此外,洛阳在全国首创“不考古不动土、不考古不出让、不考古不开建”制度,持续完善“先考古、后出让”机制,确保地下文物“发现得了、保护得下”,从源头避免了建设性破坏,妥善处理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城市文明进程中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这份责任,推动洛阳的文物保护工作持续迭代升级,从早期的“避开老城建新城”,到如今的“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洛阳模式”不断焕发新生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守护了历史遗存,更使“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成为全国典范。
创新:全城演绎“博物馆奇妙夜”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洛阳深刻把握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古都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洛阳市紧扣新文旅“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特点,着力打造高品质文化体验区。
秋日的伊水游园求是段,一场名为“洛YOUNG”的城市露营季正在举行。河洛大鼓的悠扬唱腔与吉他弹唱交织,绒花、剪纸等非遗摊位旁是手冲咖啡体验区。
这里不再是传统的公园,而是一个融合自然、非遗文化、艺术与休闲的开放式生活剧场。如今在洛阳,历史不再是书本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场景。
从2025年6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到9月隋唐洛阳城皇城片区加速更新、新天津桥等项目取得新进展,洛阳的古都文脉正以青春姿态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在去年,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重大活动,创新性地在历史遗址舞台上华丽上演,让中外嘉宾沉浸式感受了“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的文化魅力,成为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生动注脚。
而洛阳市持续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等系列活动、《龙门金刚》《寻迹洛神赋》等沉浸式演艺等节目持续引发关注。在隋唐洛阳城景区,《唐宫乐宴》等演艺让游客挑选汉服后化身历史人物,在游走式剧场参与历史叙事。
当游客身着汉服“穿越”到唐朝,河洛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传承:人人都能成为“文明推介官”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滋养人心。
“洛阳汉服”现象级出圈,带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洛阳市以“汉服热”为契机,举办汉服文化节等活动,推出优惠措施,开展免费培训,使文化红利惠及更多民众。对古城、老厂的活化利用,催生了洛邑古城等一批“文化+”特色消费街区,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显著提升了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统计,当前洛阳汉服相关店铺已超过3000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文化真正成了“活”的产业、群众的福祉。
在洛阳,人人都是古都文明的推广员。近年来,洛阳积极培育“古都文明推介官”,围绕传统节日组织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各行各业群众挖掘、宣传家乡文化。此外,“我在夏博修文物”“我是小小考古家”等文明实践项目蓬勃开展,让文化遗产保护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近年来,洛阳市创新推出“文化+旅游+教育”研学模式,打造精品线路和课程。各博物馆研发150余款文创产品,以及“探秘古墓宝藏”“洛博一夜探古今”等50余场特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董蕾)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既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爱的市民,也看“文明实践+”带来的满满幸福感,沉浸式感受一座座中原城市缘何出圈出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