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泉霖、鲁李友琦、邹晨)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将“实施文化创新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各地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地处鄂西北的保康,坐拥荆山生态屏障与深厚人文积淀,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媒”的融合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影响力,在践行省委全会精神中书写山区县文旅发展新答卷。
从尧治河的山间村落到五道峡的峡谷深处,金秋时节的保康,处处能感受到文化创新为文旅产业注入的新活力。
刚升级开放的尧文化体验馆内,游客正围着动态投影屏,沉浸式聆听“尧帝巡守荆山”的传说;农耕文化博物馆里,详细的图文介绍、农具实物展示,让参观者深刻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变迁。
“我们深挖尧文化、艰苦奋斗文化、农耕文化等,用声光电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同时还邀请村民担任民俗体验导师,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成功实现了由‘卖风景’到‘卖文化’的转变。仅暑假期间,体验馆接待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说。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系列荣誉和光环的背后,是尧治河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其成功经验正从荆山深处走向大江南北。
在五道峡景区,沿蜿蜒步道前行,游客既领略峡谷幽深、瀑布飞泻的自然奇观,更在步移景异中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石壁上“卞和献玉”浮雕栩栩如生,“探玉洞”“抱玉岩”等景点藏着历史故事,将荆楚文化的厚重感嵌入山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沮水巫音”融入日常演出,传承人现场演绎让古老音律回荡绿水青山,为自然景观注入人文温度。
“我们以‘自然为舞台、文化为台词’,力求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湖北荆山楚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琼说,“依托峡谷的自然奇观,我们把荆楚文化故事‘藏’在步道、剧场、民宿里,游客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就能触摸保康的文化底蕴、读懂厚重的历史故事。现在,景区文化类体验项目的参与率超过80%,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2小时。”
文化创新见成效,游客感受最真切。
“来尧治河,不仅可以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听听尧治河这些年来艰苦创业的故事,再了解尧帝的古老传说。特别适合带孩子一起来,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这种‘有文化的旅游’,比单纯看风景更有意义,也更让人难忘。”来自宜都市的游客舒玉莲说。
来自浙江省台州市的张冯艳,专门来五道峡追寻“卞和寻玉”足迹。
“一路走进来,观赏了探玉洞、润玉瀑,就像是亲身体验了卞和在这里寻玉的足迹,还欣赏了当地的特色民俗表演,文化体验感很强。”张冯艳表示。
游客们的真切好评,正是保康文化创新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而这背后,是保康对文化资源系统性挖掘与创造性转化的深度谋划。
“我们以建设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为载体,把文化挖深、把特色做足。一方面,组建了由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家团队,系统地梳理尧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了可转化的‘文化资源库’,目前已挖掘整理各类文化素材120余条;另一方面,精心选派‘文化特派员’,促进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推出一批新型文化空间、主题民宿和文创产品,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成‘动态体验’。”保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艳婕表示。
今年以来,保康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15场,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与襄阳、十堰等地6个县(市)签订文旅合作协议,联合推出“荆山文化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我们将持续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加强早期楚文化挖掘研究、转化利用,推进楚文化创意化转化、场景化展示、产业化发展,推动保康由生态高地、旅游强县向康养名城、文化名片转化,擦亮‘康养福地 楚源保康’品牌,为世界爱上湖北贡献保康力量。”陈艳婕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