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赵乾坤 编辑/高莘】
飞机追逐着晨昏线在里斯本降落时,天还未全亮,窗外等待醒来的城市像糊了一层羊皮纸。当机翼掠过特茹河上的四月二十五日大桥时,同行的伙伴指着不知从哪弄来的一张已经泛黄的大航海地图说:“瞧,世界曾从这里被拆开又缝上。”
提到葡萄牙,我们总是先想到葡萄牙的海,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以《葡萄牙海》为题,来赞誉人类对广阔未知世界开拓的精神与雄心。但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才发现,葡萄牙的海只是序章——被盐渍风干的瓷砖画、被巨浪雕刻的悬崖、被烛火点亮的神像,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征服与栖居有关,与信仰与日常有关,也与巨浪尖的勇气与老墙根的宁静有关。
从飞机上俯瞰里斯本 视觉中国
或许,人类在历史褶皱与人间烟火间的行走与叩问,以及当地人那慢条斯理的生活和对异乡人的慷慨,才是这个国度最深刻的脉络。
不断“渡劫”的里斯本
《孤独星球》对里斯本的描述耐人寻味——一座“几经沉浮”的城市。这是因为,里斯本经历过帝国财富,火灾瘟疫,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最严重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改革、政变,以及大萧条时期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重重“洗礼”。“但无论如何,这座欧洲第二古老的首都始终秉承着坚毅和前进的勇气,成功度过了每一场灾难,并比之前更加繁荣和美丽。”
“里斯本,是一座被时间狠狠咀嚼过的城市。”热情的向导告诉我们,15世纪和16世纪,航海家达·伽马开拓出从欧洲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线后,里斯本迅速成为繁华、富饶的帝国,甚至当时世界的焦点之一。之后,商人们蜂拥而至,黄金、香料、丝绸交易络绎不绝,时代的特征反映在了极尽奢华之能事的建筑上,比如——世界遗产热罗尼姆斯修道院。
我们的旅程正始于热罗尼姆斯修道院所在的贝伦区,特茹河送来的风,带着咸腥而强悍的气息,吹拂在热罗尼姆斯修道院如悬崖绝壁般的墙面上,那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雕满了海缆、锚链、海怪、藤蔓,每一寸石头都汇聚了曼努埃尔一世通过香料交易积累的巨大财富。穿过回廊,沉静的石柱如大树的枝干托起精致穹顶。地理大发现者达·伽马,以及备受尊崇的16世纪诗人路易·瓦斯·德·卡蒙伊斯的祭坛则照得每位看客的脸一片返白。从彩色玻璃透下的光洒落一地,恍然似乎照见昔日航海家们在此祈祷的剪影。离热罗尼姆斯修道院不远处,正在修缮的贝伦塔傲然矗立,但雕花的石帆却再也鼓不起大航海时代征服的风。
里斯本有轨电车 观察者网
里斯本建在七座山丘之上,地形起伏明显,坡街遍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初次到访的人喜欢在山丘高处俯瞰红瓦砖房构成的“海洋”,然后迷失在阿尔法玛区蛛网般纠缠的巷陌,听着法多的歌声,在酒馆的昏黄灯光里浮沉,将“宿命”这个词,唱成苦涩与坚韧交织的药汤。电车叮当,带着历史的回响,轧过现代观光客喧腾的掠影。百年老店的蛋挞香甜依旧,食客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而曾经那场惊天动地的地震,则藏在老书卷发脆的纸页里和城市面对变迁的韧性里。
葡萄牙人的钟表,大约是被海风浸透了,变得懒散而悠长。抵达里斯本的第一晚,我们选择在所住的LUMEN酒店用餐,这里因里斯本灯光秀而盛名远播,当地人晚上八九点才用餐的习惯因有灯光秀佐餐也变得容易适应起来。当暮色四合时,我们静坐于二楼的露台餐厅,窗外一幢幢古老的建筑,披上了幻彩的新衣。阿尔法玛丘陵低处蜿蜒的路,被光洗刷得如同波光的河,在夜色里浮沉流淌。光影如无形之手,推开时光门扉——摩尔人的繁复纹饰在城墙上苏醒了,大航海时代咆哮的骇浪也在翻涌;大地震后残损的砖石则被温柔的光线小心弥合,如同当地人世代不息的坚韧与乐观。此时,侍者端上烤得焦香的鳕鱼球,那黄澄澄的油润色泽,与灯光投射下圣乔治城堡的石墙颜色一样。光影织就的特茹河面则晃动着,无数光斑在幽暗水面被揉碎了,又奇妙地自行缝合——我仿佛听到里斯本在低语:“我见过星辰大海,也尝过地火岩浆。如今,这略带咸涩的黄昏,便是我的安宁。”
中部葡萄牙,欢迎“中国的朋友”
若说里斯本与波尔图是葡萄牙华美的双璧,那么中部,则是这个国度深藏的灵魂腹地。如果你嗜好自然,这里有秀丽海岸和巨幅山川,任你饱览,任你射出贪婪的眺望,在她抖开的至阔至远的地平线上势若骏马奔平川。如果你瘾在人文,如果你对古典建筑着迷,那些数不清的修道院、城堡、教堂正挺着经久不侧、天下无敌的决绝身形,任你揣着一颗忽上忽下的心一一跪拜。
这片“被遗忘之地”,其价值远非寻常。“这里的丰富性超越地理范畴——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持的独特世界遗产,到绝世无双的神圣路径与朝圣地;从大西洋壮阔的蔚蓝海岸线,到葡萄牙之巅埃什特雷拉山脉的雄浑生态;从数百年沉淀的独特文化遗产,到风味万千的美食体验。对中国市场而言,它更像一颗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明珠,那些常被国际游客忽略的内陆风光,恰恰封存着最地道迷人的风情与最淳朴的待客之道。” 说这话时,葡萄牙中部旅游局执行总监玛莉·蒙泰罗(Marli Monteiro)一抹笑意沉在波光明灭的日色里,神秘而悠然。而真抵达了中部葡萄牙,我们才明白了此中深意。
游客在阿威罗乘坐游船。 观察者网
乘船行于阿威罗运河上,运河如一匹展开的蓝绿缎面,倒映着两岸色彩饱和的建筑。曾用来收割海藻的船——摩里西罗船(Moliceiros)似裁开缎面的剪刀,在船东Virgilio讲述的古老传说中平稳滑行。船头饱和度很高的彩绘则诉说着渔民与大海永恒的纠缠。“这里被称为葡萄牙的‘威尼斯’,可我却觉得定位并不准确,因为这里比威尼斯色彩更丰富,而生活是需要色彩的。”他指着河岸的彩屋,那些新艺术风格建筑如糖果盒子堆叠,每一扇窗都框着一幅流动的油画。
见到我们这些远道而来中国游客,Virgilio笑着向我们打招呼:“中国来的朋友?欢迎啊!”他指指船身上明丽的图案:“这些画呀,每年都要重新描过一遍。旧的斑驳了,就覆盖掉,新画再覆上去。就像日子,一层一层,旧的没被忘记,新的又来了。我们阿威罗人嘛,水来了就驾船,日头落了就回家。日子,就跟这水流一样,哪用绷得太紧?”他向我们提起了阿威罗作为繁华海港的辉煌史,也提到了小镇繁荣的制盐业,以及为什么葡萄牙人钟情于腌制的鳕鱼干,并极力推荐圣安娜博物院——“那里,藏着许多中国元素的艺术。我们本地人很着迷。你们也会喜欢。”
“中国的朋友”,当地人喜欢这样称呼我们,在葡萄牙中部拥有9家酒店的葡萄牙联合酒店集团首席执行官阿列克斯(Alexandre Marto)尤为如是。他告诉我们,他的女儿痴迷于中国文化,正潜心学习中文,而他在法蒂玛的一家酒店——科拉措德法蒂玛精品酒店(Hotel Coracao de Fatima)的装修和摆陈也大量应用了中国元素和中国艺术。“很多葡萄牙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朋友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阿列克斯说道。
科拉措德法蒂玛精品酒店 观察者网
这种“亲近感”,在科拉措德法蒂玛精品酒店面对的法蒂玛朝圣堂,升华为一种超越国界的震撼。法蒂玛的内里几乎深不可测,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这里巨大的信仰力量所感动。阿列克斯告诉我们,每年,有数百万的信徒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法蒂玛宏阔的空间和肃穆的宁静拥抱着一切。夜晚,巨大的广场上开始烛光游行,成千上万手持蜡烛的人们如无声的溪流汇聚。 这项活动如今已成当地夜间旅游的重要组成。我们抵达时,一位老妇正俯身低祷。当她起身,目光与我相遇,她竟没有丝毫惊异,只是缓缓伸出手,轻拍我的手腕,口中低低念诵着我不懂的祷词。那份掌心的温热,带着一种无需言语也能清晰传递的善意。
若说大海是葡萄牙的征途,那么石头,便是它刻在大地上的史诗。在托马尔,我们曾在由石头写就的传奇——基督修道院里,寻找航海十字与星盘罗盘的雕刻——那是为大航海时代提供资金支持的圣殿骑士团远航的雄心与曼努埃尔式建筑精湛技艺的联袂“演出”。其中,沙罗拉圣殿教堂聚集着不少旅者,向导告诉我们,区别于其他葡萄牙教堂,沙罗拉受到东方元素的影响,据说其内高耸广阔的设计可以让骑士们在马背上参加弥撒。“人们曾在此谋划扬帆远行,也在此祈祷平安归来。”教堂西侧的窗户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绳索、锚链、海怪和奇异植物的纹样,同行的葡萄牙朋友不由慨叹:“瞧瞧我们祖先的手艺!石头硬吧?可他们刻出翻卷的海浪、扭结的缆绳,硬是让它活了起来! 我们葡萄牙人的根脉,就在这些石头缝里、这些老故事里长着呢。”
巴塔利亚修道院 观察者网
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北,巴塔利亚修道院将我们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它高耸、锐利、棱角分明,刺破蓝天,让人有点眼花缭乱,每一道冷峻的线条都诉说着葡萄牙王国独立的决心。流转的飞扶壁与锋利的小尖塔则迎着我们的目光横冲直撞而来,恢宏的气势一下就倒入眼波,那些石雕的鬼怪与圣徒在飞扶壁上盘踞了几百年,冷眼旁观人间兴衰。但当每位游客抚过微凉石壁,仍能触到一种磅礴的意志——那是雕刻在石上的民族之魂。修道院院长佩德罗·雷多尔(Pedro Redol)指点着石壁上繁复而坚韧的花叶纹饰,言语间满是敬意:“看,曾有无数工匠在这里竞相攀爬创造力的巅峰,他们雕得这般精细,这般充满力量。”
要触摸葡萄牙最本真的生活脉搏,择一中部小镇小住几日,再好不过。行至奥比都斯,中世纪石墙如金色臂弯环抱着小城,像极了童话中的插页。城墙下小酒馆的老板倒了一杯Ginja樱桃酒,深红液体稠如蜜糖。“请,”他笑着把樱桃酒推到我面前,“1282年,国王唐阿方索将其作为结婚礼物赠予王后伊莎贝尔,奠定了奥比都斯‘浪漫结婚圣地’的文化定位。每位客人都该尝一口奥比都斯的甜。” 当甜润微苦的浆液滑入喉咙,如同啜饮了一段被封存的古老情话,她接着说道:“你们为古老的事物远道而来,而老城却因新的步履而苏醒……我们何尝不是彼此的幸运?”酒杯轻碰发出脆响,她端出一碟金黄的葡式蛋挞,说是“今日恰好烤得多了些”,随后她倚在桌沿,与我絮叨小城、街坊、以及她儿子的琐事。在异国时光的缝隙里,我竟觅得了一个宛如故乡的角落——忽然明白,旅途的意义并不在远方的宏大,而在此刻被温柔照看的日常。
中国市场:品质旅游的“试金石”
“中国绝非普通客源地,而是重塑葡萄牙旅游基因的关键变量。” 玛莉·蒙泰罗告诉我。她认为,中国市场对葡萄牙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中部葡萄牙,则将中国视为品质旅游的“试金石”——从地方、国家旅游局到私营企业,所有资源都在向中国市场倾斜。
中部葡萄牙 观察者网
玛莉说,葡萄牙历史的厚重感与中国游客对文化深度的探寻天然契合。但她强调,吸引力远不止于此。对于葡萄牙中部来说,吸引中国游客停下脚步的原因还包括,地理磁极——里斯本与波尔图黄金走廊的必经腹地、文明共振——多处世界遗产与东方千年文明的隔空对话、体验革命——从冲浪悬崖到修道院、酒窖的极致混搭。
“当中国游客追求‘可晒性’与‘精神性’的平衡,我们在朝圣之路铺就了葡式解决方案——用16世纪石桥连接米其林餐厅,让中世纪遗址飘出波特酒香。”
数据的跃升印证着她的判断。2024年,葡萄牙全国录得来自中国市场的过夜住宿高达约51万次,较2023年约35万次增长显著。葡萄牙中部地区亦不例外,2024年中国游客贡献了约2万次过夜住宿,较前一年的约1.2万次大幅增加。玛莉点明了增长背后的深厚根基——中葡两国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渊源,为今日的旅游互动提供了无形纽带。
当被问及中国游客喜好的变迁,玛莉说道:“中国游客是成熟、高度数字化,且对美学与历史有着深刻鉴赏力的群体。”他们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而是在葡萄牙的“独特性”中寻找共鸣,尤其被其文化和自然景观所吸引。葡萄牙人骨子里的真诚好客、以及这个国度令人心安的安全感与生活品质,共同构成了这份“独特”不可或缺的注脚。
针对中国游客消费特征的变化,玛莉分享了葡萄牙中部的应对之策:既要运用覆盖面广阔的渠道,也要深耕细分客群。“提升知名度是综合工程,”她强调,“而葡萄牙中部凭借其独特、鲜明且高价值的资源组合,有能力为提升整个葡萄牙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做出贡献。”针对中国游客的具体需求,服务行业的适应力则表现在:当地企业积极接入微信等中国专属平台,便利数字化沟通;商家们亦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工具。
面向未来,玛莉·蒙泰罗描绘的图景清晰而富有哲思:“我们希望有质量和价值地增长。精髓在于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保持本真性。”
玛莉还特别提到中国在发展旅游业时值得中部葡萄牙借鉴的领域:专业化培训,以及在产品各环节中深化“真实性与独特性”。此外,中国在城市规划创新(尤其是水资源管理这类面向“未来城市”的实践),以及文化和旅游服务的数字化成就,也令他们深感兴趣并密切关注。
展望未来五到十年,玛莉寄望于中葡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显著深化,核心聚焦于“更个性化与可持续的旅行体验”。为实现这一愿景,她勾勒出具体路径:鼓励业界更积极地拥抱中国市场;强化诸如卡蒙斯学院、孔子学院、各类基金会、商会及文化商业组织的桥梁作用。
一个更具雄心的构想正在孕育——建立一个区域协作网络,汇聚科英布拉大学、阿威罗大学等顶尖学府之力,打造专注于旅游专业人士(B2B)的在线学习平台。同时,面向中国市场实施“直播”推广也被提上战略议程。
纳扎雷观察者网
在葡萄牙的最后一站——纳扎雷,我立于苏尔科观景台上,大西洋如巨大的蓝宝石在脚下铺展。纳扎雷峡谷在深海中默默发力,将远处涌来的海浪推成巨大水墙,以毁灭性的力量撞击悬崖,发出沉闷咆哮。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科拉措德酒店的青花瓷碟、老渔妇皱纹里挤满的海风、巴塔利亚未完成的拱门、科英布拉大学穿着黑袍的学生,以及老妇人拍抚我手时那无需通译的掌温,还有酒馆里法朵的幽咽、修道院石壁的凉意。旅程的奥义,或许正在于我们俯身捡拾这些陌生土地上的微物,却陡然认出人性深处同质的微光。异域万象纷至沓来,最终穿透我们心灵的,却依旧是那束共通的人性之辉——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寻找,不过是在他乡的露珠里,映见故园的天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