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平原一路南下,踏入江淮流域的盐城与泰州,两座同处江苏北部的城市,却散发着截然不同的气质。盐城的辽阔与泰州的精巧,如同黄海的浪涛与里下河的涟漪,在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中刻下各自的印记。这种差异无关优劣,却在风景与文化的细节里,清晰勾勒出两地人精神世界的轮廓。
盐城的气质是海与湿地滋养的开阔与厚重。这座因盐得名的城市,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煮海为盐,汉武帝时设盐渎县,东晋更名盐城,海盐文化早已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肌理。盐镇水街是这份记忆的鲜活载体,依水而建的街巷还原了古盐场的商贾云集,中秋与元宵的庙会彩灯里,盐雕艺术与非遗展演将千年盐史娓娓道来,年均五百万游客的脚步,让这里成为“最盐城”的文化符号。
往东南去,伍佑珠溪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还留着盐运的痕迹。晋朝始建的盐场历经千年,如今仍保留着近百处古建筑,徽派的白墙灰瓦间,“合成昌”等老字号与新潮茶馆相映成趣。而东台安丰镇的七里古街更见昔日繁盛,明清时“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座半庙堂”的格局依稀可辨,鲍氏大楼的砖雕里,藏着两淮盐场之首的荣光。这些古镇没有刻意雕琢的商业化,老居民的日常起居让盐文化有了活着的温度。

自然的馈赠更赋予盐城舒展的气度。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全球首批滨海湿地类世界遗产,潮间带滩涂滋养着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勺嘴鹬与小青脚鹬在此停歇换羽,丹顶鹤的身影掠过芦苇荡,构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画卷。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灵动的麋鹿群与盐都西乡的稻田相映,草房子景区的研学课堂上,孩子们用麦秆剪贴画复刻麋鹿姿态,将湿地美学与生态保护的理念悄然传递。这种开阔不仅是空间上的——沿海的风电场转动着清洁能源的希望,九龙口的湿地与风电景观交织,让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泰州的气质则是水网交织的精致与温润。里下河地区的河汊纵横,造就了“水城慢生活”的底色,而早茶文化正是这份精致的最佳注脚。“早上皮包水”的俗语流传百年,从明清时的茶馆闲谈,到如今老街早茶店的袅袅香气,泰州早茶早已超越饮食本身。烫干丝要将豆干“剽”成二十多层薄片,用碱水浸泡后撒上姜丝香菜,浇上小磨麻油;鱼汤面的汤底需用鲫鱼、鳝鱼骨煎炸熬制,浓而不腻;蟹黄汤包皮薄如纸,要遵循“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的吃法,其中的溱湖簖蟹,连“簖”字都是专为其造。泰州早茶博物馆的数字更显这份文化的分量:10万从业者,150多种品类,每天消耗20万斤面粉,年营业额超50亿元,构成了最接地气的“人文经济学”。


如果说早茶是日常的精致,溱潼会船则是节庆的磅礴。这项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水上庙会”的非遗活动,起源于南宋抗金或明代抗倭的历史记忆,如今每年清明,200多个村庄的上万船民汇聚溱湖。贡船、花船陈列祭品与民俗表演,篙船与划子船展开激烈竞技,40条篙船如蛟龙出海,篙声、涛声与呐喊声震彻湖面。从选船、祭祀到赛船、酒会,完整的仪式流程延续了八百年,在外打工的人总会专程返乡参与,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泰州的温润更藏在市井细节里。“晚上水包皮”的泡澡习俗,曾让西仓街一里路内密布6家浴室,“不丢老人、不丢农民、不丢衣帽”的行规,透着骨子里的淳朴。老澡客在浴池里哼唱老歌,搓澡工按部就班地搓揉推拿,捏脚师傅的手法轻重得当,褪去一天疲惫的同时,也消融了人际间的隔阂。稻河古街的青砖黛瓦下,富春茶社、养和园等老字号飘香百年,郑板桥钟情的“瓦壶天水菊花茶”滋味依旧,与现代文创店的灯光交织出古今相融的图景。
盐城与泰州的气质差异,实则是自然禀赋与人文选择的共同结果。盐城因海而生的盐文化,让这里的风景多了份与天地博弈的厚重,人也透着海般的豁达;泰州因水而兴的慢生活,让每一处景致都浸润着精细打理的温润,人也养就了内敛平和的性情。从盐城湿地的鹤鸣到泰州早茶的香气,从盐场古镇的沧桑到溱湖会船的激昂,两座城市如同江淮大地上的双子星,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水乡的多元魅力,也让每一位踏访者读懂:地理塑造风景,而人,赋予风景灵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