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一则发生在海拔4900米的珠峰暴雪生死救援牵动人心。
10月4日,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极端暴雪,让海拔4900米的营地瞬间沦为绝境。“全身结冰,非常恐怖”,这场被经验丰富的向导形容为“比台风还猛烈”的对流暴雪,让120余名徒步者被困,帐篷被压垮,积雪没腰深,牦牛寸步难行,部分人员出现失温症状,情况危急。最终,向导“无极”走在队伍最前面,用脚一步步探路,相当于“人肉扫雷”,耗时8小时带领众人成功撤离。
许多网友感动“破防”:“这是真英雄!”
只是,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心有余悸:一次成功的救援背后,是否隐藏着下次未能生还的悲剧?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高原徒步、秘境探险,甚至将冒险当探险,有人最终遭遇不测。此次,同样是国庆期间,另两起被困事件的结局就没那么幸运了——10月5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区域发生徒步者遇险事故,共转移被困人员251人,其中1名徒步者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四川甘孜“子龙秘境”,一名30岁男子不幸坠崖身亡。
这不仅是对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何渺小的残酷提醒,是对当前高海拔徒步、秘境探险热潮的警示,更是对当前户外探险“野蛮生长”、安全准绳缺失与商业乱象拉响警钟。
暴雪中从珠峰营地撤离的队伍。图源:红星新闻
一方面,社交平台为“野外徒步”“秘境”镀上网红滤镜,却弱化其“险境”属性,不少户外旅游者趋之若鹜,却对特定区域的气候地理风险认识不足,安全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高原山地地形复杂,气候极端,素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中旅行甚至“一日有四季”,不确定性很强。此次发生险情的珠峰东坡嘎玛沟区域,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其容易形成突发性暴雪。微气候的瞬息万变,使得天气预报难以精准预测。近五年数据也显示,珠峰区域异常暴雪频率增加近40%。然而,这些足以致命的隐患却被“滤镜”掩盖,让不少人盲目相信“别人能去,我也能去”。
另一方面,少数商业俱乐部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准入门槛,对徒步者的体能状况、高海拔经历和露营经验核查敷衍了事,甚至以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诱导缺乏经验的“小白”盲目挑战极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海拔救援向来堪称“地狱难度”。4900米海拔的失温症状恶化速度远超平原。2015年尼泊尔雪崩事件证明,高海拔失温的黄金救援窗口仅有4小时,且一旦发生意外,受地形、通信等条件限制,救援往往“远水难救近火”。即使救援成功,成本往往也是巨大的。
某登山队在进行拉练。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珠峰徒步真成逛公园了”“去珠峰挑战青春极限”,和当下的热度相比,我国户外旅游兴起的时间不长,参与者的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足,对户外旅游的风险隐患、专业壁垒了解不够,甚至有一种孩子气的轻漫。盲目的高原徒步、轻率的秘境探险,向公众传递一种错误的旅游理念和生命意识,以为户外旅游就是把公园换到一片景更美、人更少、更“出片”的地方。
珠峰是地球的脊梁,它的壮丽与挑战令人神往。但大自然一次次给出警示:探险有风险,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避免下次秘境探险悲剧,需要参与者对自然的敬畏、行业的专业规范,以及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形成合力,让户外旅游真正成为充满收获的旅程。毕竟,安全踏上归途,才是所有旅行的完美结局。
正如新闻中向导“无极”所说:“山永远不会错,错的是低估它的人。”这场珠峰生死救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英雄的赞歌,更是敬畏自然的永恒课题。
(来源:工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