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消费这事儿,向来是观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今年十一国庆中秋凑一块儿的“超级黄金周”,光看数据就足够热闹,交通部说全社会跨区域流动的人有24.32亿人次,创了历史新高,平均每天都有3.04亿人在赶路,比去年还多了6.2%。
文旅部那边更实在,全国出游8.88亿人次,花了8090亿元,不管是人还是钱,都比去年国庆多了不少,但今年有点不一样,不少“小地方”反倒成了黑马,让人忍不住好奇:到底谁才是这个黄金周的最大赢家?
“小地方”异军突起
新华社的报告里提到,虽然一二线城市还是有人去,但不管是看“烟火气”、夜生活,还是热门景区,都能看到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影子,这些“小地方”算是彻底站到了台前。
先看高德搞的“烟火城市榜”,前十的城市里,除了南京是二线,剩下的丽江、乐山、大理、抚顺这些全是三四线,连北海、汕尾、漳州这种以前不算传统文旅大市的地方也挤了进去。
要是再看“夜生活活力榜”,更有意思,南昌、南宁、长沙这些城市排前面,北上广深居然集体没上榜,要知道以前夜生活热门地哪少得了这几个大城市,现在反倒成了三四线城市的主场。
更让人意外的是“奔县游”的热度,好多县城的景区都成了年轻人打卡的香饽饽,如山西应县的木塔、广东博罗的罗浮山、辽宁凌海的布达拉宫广场,还有浙江海盐的观海园、贵州镇远的古城,这些以前可能只在本地有名的地方,这次全火了。
央视也说了,今年三线以下城市的异地游客涨了不少,县城游客更是爆发式增长,不少县城都借着这波热度“出圈”了。
其实这也挺好理解,大城市景点人挤人,拍照全是后脑勺,住宿吃饭还贵,反而这些小地方人少、景有特色,消费还划算,自然能吸引游客。
小地方火起来不是偶然
像《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5》里说的,全国旅游百强县的接待人次和收入增速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这说明小地方的文旅实力是真的在涨。
有人可能会问,小地方的“性价比”和“松弛感”又不是今年才有的,为啥偏偏这两年能火起来?其实不是巧合,背后是基建、数字技术、消费需求凑到一块儿的结果,简单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首先是“硬基建”跟上了,把小地方和大城市的距离拉近了,过去大家觉得县城偏,主要是交通不方便,现在不一样了,这十年多来,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以前横在城乡之间的“坎儿”没了。
除了物理基建,数字基建也帮了大忙,现在电商、直播、闪购这些“新玩意儿”,在小县城和大城市没差别,数字技术“上山下乡”,让小地方也能跟上消费潮流。
尤其是像高德扫街榜这样的平台,特别实在,它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营销,而是靠10亿人真实的出行数据,再加上AI技术和信用评估,把小县城里藏着的本土特色挖出来。
以前“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算小地方有好东西,没人知道也白搭;现在交通方便了,平台又能把“好酒”亮出来,自然有人愿意来尝,不过话说回来,网红城市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以前有些城市火一阵就没声儿了,今年这些小地方能不一样吗?
网红城市“洗牌”
这几年网红城市其实不少,从最早的成都、重庆,到后来的淄博、哈尔滨,再到之前火过的曹县、阿勒泰,有时候感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一阵就没动静了。
有些网红城市还搞“标准化套路”,不管本地有没有特色,先建几个人造网红景点,再雇人刷好评、拍短视频,结果游客去了发现“货不对板”,不仅不买账,还会反过来吐槽,最后把城市口碑都砸了。
今年的网红城市明显不一样了,大家开始从“拼流量”转向“拼真实”,就像高德扫街榜,它不看营销软文,也不看刷出来的好评,只认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足迹,你去一个地方,是真的愿意逛、愿意花钱、愿意推荐给朋友,这才算数。
这种情况下,那些靠刷单、造景点的假网红就露馅了,反而像抚顺、汕尾这样有真实烟火气的小城,或者博罗、礼泉这样靠“奔县游”火起来的县城,因为不装、不刻意,反而能留住游客。
其实游客也不傻,一次两次可能被营销吸引,多了就明白,旅游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交差,而是为了放松、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那些能让人记住的地方,从来都不是靠套路,而是靠真心。
这些小地方的崛起,也让整个文旅市场变得更健康了,不再是“大城市垄断热门”,也不再是“流量决定一切”,而是“谁有特色谁就能火,谁够真实谁就能留住人”。
这种变化,不仅让游客有了更多选择,不用再挤破头去大城市“人挤人”,也让更多县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用刻意模仿别人,守住自己的烟火气和本土文化,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出圈路”。
而这些小地方的成长,也藏着咱们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当更多地方能参与到文旅消费里来,当市场能从“流量狂欢”转向“品质深耕”,不仅假日经济会更红火,咱们的生活也会多更多不一样的乐趣,这大概就是这个黄金周最让人开心的“赢局”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