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传出重磅消息:练湖文化公园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已经出炉。
这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简单扩容,更是一次对丹阳千年文脉的深度梳理与复兴,旨在将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练湖,打造成为丹阳面向未来的 “城市文化客厅”。
一、 历史底蕴:千年练湖的文化重量
要理解练湖文化公园的价值,必须先回溯其辉煌的过往。练湖,绝非一个普通的水体,它是一部刻在水上的史书。
- 肇始于西晋的“江南第一水柜”:练湖古称“练塘”,开凿于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距今已超1700年。其最初功能是蓄水灌溉,因其巨大的库容和科学的调水功能,被誉为 “江南第一水柜”。在整个唐宋时期,练湖在漕运保障和农业灌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的作用,是维系江南经济命脉的重要水利枢纽。
- 文人墨客的“诗意栖息地”:其秀美的湖光山色,更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李白、许浑、张祜、范仲淹、米芾等巨匠都曾在此留下不朽诗篇。许浑的“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勾勒出练湖的静谧,而陆游的《入蜀记》则详细记载了其壮阔景象。这使得练湖超越了单纯的水利工程,成为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湖泊。
- 丹阳历史的“活态见证”:直至近现代,练湖经历了从繁荣到淤塞,再到围垦成田的变迁,其形态的每一次改变,都折射着地方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是丹阳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建设动因:为何是现在?
启动练湖文化公园建设,是基于历史责任与时代需求的共同选择。
- 回应市民的文化乡愁:练湖是深植于丹阳市民集体记忆中的地理文化符号。恢复练湖的文化生态功能,是对市民历史情感需求的积极回应。
-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在长三角城市群竞合发展的背景下,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练湖文化IP,能将丹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城市品牌价值。
- 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湖泊水系的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绿肺”,是改善区域微气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 规划愿景:一座怎样的公园?
据悉,练湖文化公园的规划将摒弃“大草坪+游乐场”的简单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 “文、绿、水、城”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上练湖湿地总平面图
▲上练湖湿地鸟瞰效果图
▲二十四景复原之—“鹭春莎渚”平面图
▲二十四景复原之—“鹭春莎渚”透视效果图
▲二十四景复原之—“灌禾万顷”平面图
▲
二十四景复原之—“灌禾万顷”鸟瞰效果图
▲二十四景复原之—“秋波浸月”平面图
▲二十四景复原之—“秋波浸月”透视效果图
- 历史记忆的再现区:
- 地标复建与意象表达:可能会在考据基础上,以适当形式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练湖八景”(“秋波浸月”、“碧芦破浪”、“鹭春莎渚”、“灌禾万顷”、“青草连天”、“翠柳遮堤”、“牧竖停桡”、“晚渡横烟”)意境,而非简单重建。可能设立李太白诗碑、许浑诗词长廊、米芾书画艺术馆等,将文学记忆具象化。
- 水利文化展示:规划专门的古代水利科技展示园,通过模型、互动装置等,直观展示练湖作为古代超级水利工程的科学智慧。
- 生态智慧的实践区:
- 水系活化:核心是水生态的修复,通过先进技术净化水质,重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其“水柜”的调蓄功能。
- 生境营造:构建湿地、林地、草甸等多样的栖息地,吸引鸟类与生物,形成充满野趣与生机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 城市生活的活力区:
- 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图书馆、美术馆、小剧院等现代文化设施,使公园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课堂。
- 休闲运动空间:建设环湖绿道、水上运动中心、市民农场等,满足全年龄段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
- 文旅融合节点:引入高品质的文创市集、特色书店、湖畔茶室,形成具有消费吸引力的文旅商业圈。
四、 展望未来:从“地理名词”到“城市名片”
练湖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它不仅要恢复一片湖光山色,更要唤醒一段沉睡的历史,激活一座城市的未来。
当市民和游客未来漫步于此,他们不仅能享受自然的抚慰,更能在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中,与李白对饮,与范仲淹同行,感受丹阳作为江南文脉重镇的独特魅力。练湖文化公园,必将成为丹阳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一座让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的城市文化客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