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个“城市会客厅”真正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舒适感、幸福感。
“当我吃了朝天锅,尝了芥末鸡,打包了潍县萝卜,杂七杂八花出去500多元,才反应过来,我来服务区原本只是想上个厕所。”这个假期,多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火了,有的甚至成为游客专门开车去逛的网红打卡地。比如,有人打破传统的“景区思维”,直接把潍坊西服务区列为“山东之行的第四站”;京沪高速苏州段阳澄湖服务区2024年客流量达到近950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间从15分钟延长至45分钟。
山东高速潍坊西服务区 图片来源:半岛都市报
高速公路服务区,原本更多扮演着旅途“歇脚点”和“中转站”的单一角色。由于设施大多千篇一律,产品和服务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过往者也多是一心赶路,因此人们更多将其视为基础性和功能性场所:有如厕需求了,停下来上个厕所;油箱告急了,来这里加个油、歇歇脚;赶上饭点,匆匆去餐厅吃个盒饭,或是到便利店“补货”烤肠和泡面……
然而,近些年,更多地方看到了服务区作为城市“会客厅”的文旅发展潜力,通过改造升级服务区来打破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为来往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停留体验”。
比如,阳澄湖服务区园林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荷风”“修竹”“木樨”三处园林景致各异,有人漫步其间移步换景,生动呈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雅妙趣;吴语绵绵、琵琶声声的苏州评弹表演,以及展示着苏绣、缂丝等非遗技艺的展览馆,也让众多游客从匆匆而过变为驻足良久。山东泰安服务区不仅在外观上完成了围绕泰山文化的主题改造,让步入服务区大厅的行人仿佛置身岱顶天街,还在完善服务上下功夫,推出“同城同价”服务,让矿泉水、方便面等货品标价与市区便利店对齐。
的确,服务区作为人流枢纽,标准化的功能分区和基础服务,固然无功无过,却未免枯燥无味,与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愈发脱节。而一些地方增设亭台楼阁、引入在地美食特产和非遗表演等改造思路,则构建了一个让人对城市文化产生感性认识的生动场域,为文旅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或许,有人到此停留原本只本是路过,却可能因“宝藏服务区”的呈现对一个地方产生好感、好奇,甚至生发到当地“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一来,服务区便成了天然的文旅“引流地”。当服务区的样态更加多样、更具吸引力,自身得以实现从“过路站”到“目的地”的升级,游客的消费热情也会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变“过路客”为“消费客”。这一点,也暗合了当下人们更加注重深度文旅体验,更在意“在路上”过程本身感受的倾向。
当然,这场对服务区的改造变革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升级改造不等于一味建造大而无当的工程,如果盲目追求外观上的“高大上”而忽略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获得过往游客的认同。简单复制成功案例、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思路,也可能陷入同质化陷阱,最终适得其反。
因此,有关服务区的改造,还需经过科学论证,兼顾市民、游客、专家等不同群体的意见,让当地文化通过巧妙设计自然流淌,让一个个城市“会客厅”真正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舒适感、幸福感。
撰文/任冠青
编辑/席聪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