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A 景区的 “顶流” 褪色:从趋之若鹜到主动远离
曾几何时,5A 级景区是国内旅游的 “金字招牌”,提起黄果树瀑布、九寨沟、张家界等名字,几乎每个游客都心生向往,节假日期间更是人山人海,门票常常提前售罄。但近年来,尤其是国庆等长假期间,一种新趋势逐渐显现 —— 越来越多年轻人宁愿花费更多时间,前往不知名的小众县城或乡村打卡,也不愿挤破头去老牌 5A 景区。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国庆假期,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为了去某知名 5A 山水景区,提前三天订好门票与住宿,驱车五小时到达后,却在景区门口排队两小时才进入;进入景区后,本想欣赏自然景观,却发现通往核心景点的步道狭窄拥挤,每走几步就要停下避让人群;好不容易到达观景台,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想拍一张完整的风景照都难如登天。最终,一天下来,大部分时间都在排队、赶路,真正欣赏风景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身心俱疲。
类似的体验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过去,5A 景区的 “光环” 让年轻人愿意忍受不便,但随着旅游选择增多、消费观念转变,年轻人对旅游的需求已不再是 “打卡知名景点”,而是 “获得舒适、独特的体验”,那些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 5A 景区,自然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二、体验感拉胯:“赶场子” 式旅游消磨热情
年轻人旅游的核心需求是放松与沉浸式感受,而部分 5A 景区的体验设计,却与这一需求背道而驰,沦为 “赶场子” 式的奔波。
以黄果树瀑布景区为例,作为贵州标志性的 5A 景区,瀑布本身的壮观景象毋庸置疑 —— 水流从 77.8 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水雾弥漫,在阳光照射下能看到彩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景区的动线设计却让不少年轻人吐槽 “反人类”:从景区入口到第一个观景台,需要步行半小时,途中几乎没有遮阳设施,夏季烈日下,游客常常汗流浃背;若想前往更近距离的观景台,还需乘坐景区内的扶梯,而扶梯排队时间往往超过一小时;更让游客困扰的是,部分步道狭窄陡峭,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拥挤的人群,行走时需格外小心,完全无法放松欣赏风景。
除了动线问题,部分 5A 景区的玩法单一也是一大痛点。这些景区大多停留在 “看景” 的传统模式,游客的活动无非是 “走到景点、拍照、离开”,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感。年轻人喜欢的露营、手作体验、主题剧本杀等玩法,在这些景区中难觅踪影。对比之下,浙江松阳古村这样的小众目的地,不仅保留着青石板路、土坯房等原汁原味的乡土景观,还推出了农耕体验、采茶制茶、星空观测等活动 —— 游客可以跟着村民下田种水稻,亲手采摘新鲜茶叶并学习制作绿茶,晚上在村口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欣赏没有光污染的星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年轻人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获得独特的记忆,自然更具吸引力。
还有部分 5A 景区存在设施老化的问题。卫生间数量不足,节假日期间需要排队很久;休息座椅稀缺,游客只能在路边或台阶上短暂休息;指示牌模糊不清,游客常常迷路,不得不反复询问工作人员。这些细节上的不足,看似微小,却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体验,让年轻人对 5A 景区的好感度持续下降。
三、商业化 “吃相” 难看:过度消费引发反感
如果说体验不佳还能让部分年轻人勉强接受,那么过度商业化、强制消费的行为,则让年轻人彻底对部分 5A 景区失去兴趣。
不少 5A 景区内的物价远超正常水平。一瓶在超市售价 2 元的矿泉水,在景区内能卖到 5-6 元;一碗普通的牛肉面,价格高达 30 元,且分量少、味道一般;更有甚者,景区内的纪念品价格虚高,质量却参差不齐 —— 印有景区标志的钥匙扣,成本可能仅几元,售价却高达几十元;号称 “当地特产” 的食品,其实是从外地批量进货,并非真正的本地产品。
强制消费的现象更让年轻人反感。有些 5A 景区将核心景点与普通区域分隔开来,游客若想前往核心景点,必须购买高价的套票,其中包含观光车、游船、索道等项目,单独购买门票无法进入。例如,某 5A 湖泊景区,门票本身价格为 120 元,但游客若想近距离欣赏湖景,必须额外购买 180 元的游船套票,否则只能在湖边的外围区域远远观望,无法体验到景区的核心魅力。这种 “捆绑销售” 的模式,让年轻人觉得 “被套路”,仿佛自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 “被宰割”。
还有部分 5A 景区内的商家过度推销,影响游客的游览心情。在某 5A 古城景区,游客刚进入景区,就会被一群商家围住,有的推销当地特产,有的拉着游客去茶馆喝茶,有的甚至强行让游客体验 “算命”“拍照” 等项目,若游客拒绝,还会遭到商家的白眼或冷嘲热讽。这种 “步步为营” 的推销方式,让本想悠闲逛古城的年轻人倍感压力,只想尽快离开。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早已发生转变,他们不再盲目追求 “品牌效应”,而是更看重 “性价比” 与 “真诚”。当 5A 景区将游客视为 “提款机”,而非需要用心服务的对象时,年轻人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消费透明、价格合理的小众目的地。
四、小众目的地崛起:独特体验成新追求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短视频平台的推广,一大批小众目的地逐渐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这些地方没有 5A 景区的 “光环”,却凭借独特的体验、亲民的价格,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浙江松阳古村就是典型代表。这个位于浙南山区的古村,保留着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土坯房错落有致,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世外桃源。在这里,年轻人可以跟着当地村民体验农耕生活 —— 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感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田园生活;也可以走进茶园,学习采茶、制茶的技艺,亲手制作一杯属于自己的绿茶;晚上,还能在村口的空地上点燃篝火,与村民一起唱歌、聊天,欣赏璀璨的星空。这样的体验,是在商业化的 5A 景区中无法获得的,也让松阳古村成为年轻人国庆旅游的热门选择。
重庆的小众溶洞景区同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这个溶洞位于重庆郊区,尚未被过度开发,保留着原始的自然景观 —— 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石柱,有的像花朵,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神奇;洞内还有一条暗河,游客可以乘坐小船,在暗河中缓慢行驶,感受溶洞内的静谧与神秘。景区内没有过度商业化的设施,门票价格仅为 50 元,游客可以自由地探索溶洞,拍照打卡,不用担心被推销或强制消费。这种 “原生态” 的体验,让年轻人觉得新鲜又刺激,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游览经历,进一步带动了小众目的地的热度。
还有云南的沙溪古镇、安徽的查济古村、福建的四堡古镇等小众目的地,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保留着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商业化程度低,消费透明,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个性化的体验。这些特点,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对旅游的需求,让小众目的地逐渐取代部分 5A 景区,成为年轻人国庆旅游的新选择。
五、5A 景区的反思:如何赢回年轻人的心
其实,年轻人并非不爱 5A 景区,而是不爱那些 “摆架子”“吃老本” 的 5A 景区。九寨沟在地震后重建,不仅修复了受损的景观,还优化了景区的动线设计,增加了休息区与观景平台,推出了 “智慧旅游” 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看景区内的人流情况,提前规划游览路线,极大地提升了体验感;黄山景区则推出了 “露营体验” 项目,游客可以在指定区域搭建帐篷,欣赏黄山的日出与云海,满足了年轻人对独特体验的需求。这些调整,让九寨沟、黄山等 5A 景区重新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在某小众古村,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院子里,分享着自己的旅游经历。他们中有刚从 5A 景区过来的,也有全程都在小众目的地游览的。“其实 5A 景区的风景真的很好,” 一位年轻人说,“但我更希望景区能多考虑游客的感受,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另一位年轻人则表示:“小众目的地的体验虽然好,但我也期待 5A 景区能做出改变,毕竟好的风景,值得更好的体验。”
夕阳下,古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年轻人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或许,对 5A 景区而言,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风景本身,而是对待游客的态度与服务的细节。当 5A 景区能放下 “架子”,用心优化体验、规范消费时,年轻人或许会重新回到这些曾经的 “顶流” 景区,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