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郑钰潇
复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的表现,不难发现,“奔县游”是其中一个亮点。
“不是热门城市去不起,而是‘奔县’更有性价比!”线上,“宝藏小城推荐”“县级隐藏美食”等话题,在社交平台讨论度很高。线下,云南腾冲、甘肃敦煌、内蒙古阿尔山、江西婺源等地,都出现了游客的爆发式增长。
“奔县游”正从小众选择成长为文旅新风尚,它用本真的烟火气与久违的文化感,重新定义了“诗与远方”的价值坐标,折射出中国旅游业从标准化观光向个性化体验转型的深层变革。
10月4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游客乘坐游船在乌江龚滩古镇段观光游览。特约摄影 邱洪斌 摄/视觉重庆
小城故事多。
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2800多个。在“反向”旅游趋势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旅游目的地从传统热门城市、景区,转向一些县域地区,试图追求一种更加松弛、更有深度、更贴近当地文化的慢节奏旅行方式。
慢下来的生活质感。小城的吸引力,体现在不刻意的“慢”。不同于打卡式旅游的紧张感,小城能让游客自然融入本地节奏。在山西隰县“小西天”,安静地欣赏精妙绝伦的明代彩色悬塑;在重庆奉节,乘坐票价亲民的“小红船”,从容地感受瞿塘峡的壮阔……县域旅游的魅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精”。在小城,能让我们把脚步放慢、把心灵放空。
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小城是地域文化的“活载体”。乡土民风、非遗技艺、地方戏曲……在小城里,这些都是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活态文化体验。安徽黟县西递、宏村的非遗体验,碧山的一夜鱼龙舞等活动,圈粉年轻人;湖南长沙浏阳大围山、江西上饶婺源篁岭等地的“晒秋”活动,唤醒了人们对文化根脉的情感共鸣。
高适配的性价比。小城的吸引力,还在于它击中了理性消费与优质体验的双重需求。从时间成本看,依托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抵达旅游目的地;从价值体验看,低成本旅行同样能收获丰富的体验感。拿重庆来说,受益于“2小时重庆”交通圈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的武隆、彭水、酉阳等地的文旅资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0月1日,重庆市黔江区,游客在濯水古镇游玩。特约摄影 杨敏 摄/视觉重庆
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向县而行”,追求差异化和高性价比的旅行体验。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奔县游”的兴起确实会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但热潮之下,也应清醒看到背后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的“小马拉大车”。硬件短板是制约县域旅游发展的首要瓶颈,也是其无法回避的成长烦恼。许多县域城市在面临节假日客流“潮汐式”冲击时,其交通、住宿等基础接待能力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不难发现,住宿紧张、交通不便和公共服务短缺,常常成为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当最基本的“吃住行”需求无法被舒适地满足,再美的风景也会打折扣。
文化符号空心化与同质化竞争。一些县域城市在旅游开发时,容易陷入跟风的误区。比如,许多古镇古街都在售卖同样的臭豆腐、小商品,“想你的风吹到了XX”的路牌成了各地文旅的“标配”。
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在文化创新上的惰性: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真诚表达。要看到,游客选择“奔县”,渴望的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而非另一个高度商业化的仿制品。
单点火爆如何带动产业融合。单点火爆带来的,是短暂的、浅层的流量;而产业融合创造的,是持久的、深度的价值。一些案例已经说明,县域旅游可以凭借网红爆款,带来一时客流,却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长尾效应。这说明,县域旅游不能只满足于做网红打卡地,更要努力成为消费目的地和情感归属地。
10月2日,重庆市奉节县,游客正在白帝城景区拍摄三峡夔门。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县域旅游之所以能成为文旅市场的新“蓝海”,凭借的是城市旅游难以复制的复合型资源。其未来能否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于当地能否将“网红流量”淬炼为“品牌留量”。
内容重构:从“景点经济”向“场景经济”转型。《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指出,近年来大量不依靠自然奇观、未拥有强基础设施的小城接连出圈,靠的不再是“目的地之美”,而是“内容之力”。
何为“内容”?它能够将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体验,也可以打破产业边界,创造新消费场景。让文化活在体验里,让消费融在生活里,才能让县域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游客愿意停留、愿意消费、愿意回忆的生活场景。
文化活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跃升。文化是县域旅游的灵魂,但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表达。文化活化,功夫在“化”字。化厚重为轻盈,化古老为时尚,化观赏为参与,最终化文化资源为发展动能。
当下,非遗、旅拍、研学、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延长了游客在县域城市的停留时间,激发了消费活力。如何进一步放大它们身上的文化价值,同样值得思考。
产业融合:从“单点引爆”到“全域共赢”的延伸。县域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构建全域融合的产业生态。
要敢于创新协同发展机制,靠顶层设计织密融合发展的网络;要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核心IP,鼓励各地在统一品牌框架下发展特色业态;要充分借力数字技术,让数据多跑路、游客少折腾,真正实现全域智慧旅游。
每一次“奔县游”,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游客带来的不仅是消费,更是对当地文化价值的肯定;小城回馈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我们为何爱“奔县”?-重庆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