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处处有惊喜!”潍坊游客王亚丽感慨道。无论是在博物馆里沉浸感受千年故事,还是到古商城参加剧本游街巷活动,都藏着打动游客的细节。国庆中秋假期,淄博文旅市场人气旺盛,许多景区凭借多元活动和创新活力,成为市民游客的心仪打卡地。
文旅供给如何接住游客热情?这场以“多彩中秋 国庆淄游”为主题的文旅盛宴,通过300余场特色活动构建起“文化为魂、体验为核、消费为脉”的融合生态。其间,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假日文旅供给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游客带来了更新鲜的体验。
场景革新:从单点打卡
到沉浸叙事的体验升级
红叶柿岩的“赌雨”活动激起了游客热情。
周村古商城的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淄博文旅的“留量密码”,首先藏在对消费场景的系统性重构中。摒弃了景点堆砌的传统模式,淄博以“文化场景生活化、生活场景文化化”为理念,将齐文化、工业记忆、乡土风情等元素植入消费场景,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沉浸,实现了停留时间与情感联结的双重提升。
文博场馆“焕新”成为假期惊喜。在临淄齐文化博物馆,3000余件文物在灯光映照下更显厚重底蕴。青铜器的斑驳纹路诉说着诸侯会盟的往事,古车殉马的沧桑遗存见证着齐都的繁盛,《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真人演绎音乐剧则让历史场景鲜活再现。“在博物馆里,我能静下心来欣赏每件文物、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我还观看了真人演绎音乐剧,这种体验让我感受更深刻。”济南游客李敏的感慨,道出了场景升级的核心价值。
景区演艺的“驻场效应”持续释放。这个假期,红叶柿岩与游客的故事,从雨中的双向奔赴,延续到晴日的红叶相逢。国庆中秋假期,红叶柿岩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10月3日单日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面对连绵秋雨,景区推出“赌雨”活动,免费发放雨衣、赠送红叶季门票,让人气持续攀升。雨夜中,《奇幻聊斋》演出依然座无虚席,非遗打铁花在雨丝映衬下更显梦幻,这股热度还带动周边民宿、餐饮营业额显著增长。颜神古镇、沂源溶洞等客流指数实现倍增,雨天里的室内体验与特色演艺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
市井空间的“文化赋能”成效显著。八大局便民市场北侧的“这有局儿”综合体,由老办公楼改造而成,汇聚了地道美食与特色好物,还嵌入博山菜体验与非遗工坊,游客在此可实现吃、购、玩、学一站式体验。国庆中秋假期,“八大局”还推出特色小吃文化体验活动和文艺表演,延续网红地标热度;海岱楼钟书阁周边优化步行系统与夜间照明,“追光海岱楼·奇妙淄博夜”文艺快闪吸引大量游客,其所在的齐盛湖公园假期客流增幅较大,成为城市文旅新核心。
“之前旅游就是打卡拍照走流程,在淄博却能慢慢逛、深度玩,连雨天都有新乐趣!”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马先生分享着自己的游玩感受。
业态融合:从单一供给
到多元共生的生态构建
临淄齐文化博物馆推出《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演出,剧场内座无虚席。
假期里专程到淄博逛博物馆,成了许多游客的心头好。
如果说场景革新是留客之形,那么业态融合则是留客之魂。淄博跳出“旅游就是逛景区”的认知局限,深度探索“体育+文旅”“红色+文旅”“乡村+文旅”等融合路径,构建起一处打卡、多点消费的产业生态,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量与文化认同。
“体育+文旅”的联动效应成为新引擎。借助2025年齐鲁超赛热度,淄博联动全市A级景区、星级酒店推出“凭球票享优惠”套餐。10月8日淄博主场赛事当天,体育中心周边烧烤摊、特色小吃店生意火爆,许多球迷白天逛了“八大局”、海岱楼等景点,晚上直奔球场,形成“观光—美食—观赛”的消费链条。
“红色+文旅”的沉浸表达触动人心。沂源“洞见·时光”沉浸式主题演艺景区作为国内首个以“小三线”历史为背景的特色景区,通过复原厂房车间、防空洞剧场与真人演艺,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者的奋斗故事转化为可参与的剧情。游客在“车间劳动”“物资运输”等互动环节中切身感受三线精神,国庆中秋期间景区推出的“寻找父辈足迹”活动吸引大量“三线后代”组团到访。马鞍山风景区举办“马鞍山上,歌唱祖国”红歌互动活动,客流指数增幅较大,红色摩崖石刻下响起嘹亮的红歌声,构成了独特的红色景观。
“乡村+文旅”的品质升级留住乡愁。淄博推出的齐艺烟火之旅、山水康养之旅、田园艺术之旅、温馨亲子之旅等4条乡村旅游主题线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深度绑定。沂源锦绣许村度假区新增乡村文化市集,村民将山核桃雕刻、手工布鞋转化为文创产品;村民山货直播实现线下观光、线上购物联动。乡村民宿“双节”期间几乎天天爆满,许多民宿推出“民宿+非遗”套餐,让游客在山间体验琉璃微雕、陶瓷绘画等技艺。
“文旅+影视”的跨界融合激活消费。国庆档期间,淄博电影市场迎来观影高峰,《志愿军:浴血和平》等影片热映,中心城区各大影城人头攒动。中影齐纳国际影城、博纳影城等场所客流密集,历史题材影片吸引中老年观众,奇幻片、喜剧片受年轻人青睐,亲子动画片成为家庭观影首选,丰富了假日文化消费场景。
价值沉淀:从城市热度
到文化认同的深度跨越
八大局综合体内游客川流不息。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淄博推出四大特色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40余场“登山赏水”活动覆盖生态观光需求,“齐艺传承之旅”等线路满足文化体验需求,50余场文博活动承接文化消费需求,100余场演艺丰富夜间生活供给。其中,陶琉文化相关活动凭借独特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带着孩子亲手做琉璃,还能看无人机表演,这样的研学太有意义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举办了三场陶琉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吸引了全国多个家庭参与。国庆中秋假期,该馆累计接待游客超24.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双节”期间,淄博陶琉会、千架无人机表演及每晚的璀璨花灯展出,也吸引大量市民游客现场观赏。此外,展会与颜神古镇陶琉双年展联动,特别设置“匠人实景课堂”,游客可亲手制作琉璃饰品,让千年窑火文化从艺术殿堂走进大众消费市场。现场同步开展的青年市集、金鱼大赛等特色活动,更让这里成为“双节”期间市民游客必逛的热门打卡地。
文化传承在沉浸式体验中落地生根。在海岱楼“海岱好市”主题街区,孩子们身着古代服饰学习齐绣时,还能聆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述技艺背后的历史。这种“体验式传承”极具感染力,正如一位带娃游玩的游客所说:“孩子穿汉服学齐绣,还能听非遗故事,比课本生动多了!”
城市认同在多元互动中逐渐深化。临沂球迷看完齐鲁超赛后,在“八大局”品尝烧烤,感受淄博的烟火温情;“三线后代”在沂源景区触景生情,回味淄博的工业记忆;外地游客在周村古商城的剧本游中化身“票号掌柜”,读懂淄博作为“旱码头”的商业智慧……这些丰富的文旅体验,大大增强了游客对淄博的认同感。淄博通过多业态融合,不仅让景区、商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直接受益,更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形成“文化促消费、消费兴产业、产业传文化”的良性循环。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尽管雨水频频造访,却丝毫未减淄博文旅的火热势头。博物馆里的深度文化沉浸、景区舞台的动人演艺瞬间、街巷市井的浓郁烟火温情,共同勾勒出一幅鲜活动人的文旅画卷。
雨幕映韧性,淄博藏“留量”。这场雨,成为验证淄博文旅韧性的试金石。当户外景区受天气影响时,室内场馆、特色演艺、文创市集等多元业态迅速补位,形成“晴雨两相宜”的体验闭环;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让游客在雨幕中感受到“好客山东”的温度;而扎根于齐文化、商埠记忆、工业遗产的深层价值供给,则让游客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当城市不再只追求流量的喧嚣,而是深耕文化根脉、打磨体验细节,便能将这份用心转化为“长久留客”的底气。而这份底气,正是文旅市场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的生动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