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阳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大埔县境北部,东北邻界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西接长治、青溪,东南紧依西河,南与湖寮、三河相连。
茶阳镇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当时设义招县,后历经隋、唐、宋等朝代,至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正式设立大埔县,县治设于茶阳。1961年县治迁到了湖寮镇,至于为什么迁,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说说。
《清—统志》记载:“茶阳,大埔县城绊其上。”明代建县城于满种茶树之茶山之南,故名茶阳。茶阳镇地形狭长。海拔千米的鸡髻山,尖笔练,海拔700米以上的杉练、绞椅山、天子寨、公罗嶂(旧称风波嶂)聚于北部,另有笔架山,阳石峰集于西南端,汀江经青溪乡入境。嘉靖二年(1523年),张白眉在茶山聚众起义,反抗明朝暴行,成为明朝中后期粤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之一。
茶阳还是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的故乡。邹鲁,早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1905年转入中国同盟会,策划发动了广州起义、汕头新军起义及广州新军起义等。历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众议院议员、潮梅军总司令、两广盐运使、大总统特派员、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即国民党中常委)兼青年部部长、中山大学校长、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前身为著名的岭南大学,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成立了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
由于在孙中山去世之后,邹鲁开始从事分裂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邹鲁的相关事迹长期并不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邹鲁等人努力下,中山大学迅速完成了一所现代大学的创建任务。邹鲁历来以严格出名,如学生曾发起“择师运动”,对不满意的教授表示拒绝。邹鲁认为这是一种“嚣张的风气”,必须坚决制止。1949年邹鲁随国民党败退台湾,1954年病逝于台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