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当人们还沉浸在十一黄金周的余温里时,新疆已经在创造奇迹的路上越走越远。
明明曾经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却成为了热门旅游打卡地。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南疆的印象都是“风吹沙石跑,遍地不长草”。这里的气候环境与坐拥草原、森林、湖泊的北疆有着天壤之别。
谁能想到,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之中却是百亩藕塘荷香飘飘、戈壁腹地鱼虾成群。
远离大海的“沙窝子”居然成为海产品的出口基地,红鳌龙虾、三文鱼等海鲜一批批发往世界各地。被日本人盛赞为“水中贵族”的池沼公鱼,每10条中就有7条来自南疆。
现如今,拥有两亿亩戈壁滩的新疆,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将盐碱地变身为“金不换”的千亩良田。
新疆的强势崛起,已妥妥成为下一个“天下粮仓”。
沙漠变绿洲,南疆的美,赛江南。
片片莲叶荷花香的阿克土村,地处帕米尔高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这里曾经是成片的盐碱滩,连草籽都扎不下根。
如今,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满眼的“花红柳绿”。
不远处的瓦克瓦克村在300亩桃林挂果后,又掌握了盐碱地栽培苹果、葡萄和梨子的升级技术。
乡村间联合发展“产业+文旅”规划,不但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品牌,乡村民宿旅游也蒸蒸日上。
春天赏花、夏天观荷,秋天收果,800亩盐碱滩涂被改造成“塞上江南”。
而沙漠里养海鲜、种水稻,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被新疆人不断“打怪爆改”而变为现实。
克拉玛干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别说种稻养鱼了,对于当地人来说,水对于他们都极其珍贵。
不言而喻,盐碱是植物的克星。新疆的土壤盐分高达39‰,除了少量的耐碱植物能挣扎存活外,其他绿色植物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虽然这里每年的降雨量少之又少,但天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却成为丰厚的水资源。
而海水稻不但能适应盐碱地的土质,快速扎根生长还能将土地的盐碱率逐渐降低,经过针对性地滴灌排盐管理,一亩海水稻的产量可达800多公斤。
这里除了水稻,麦子、玉米、棉花也相继扎下了根。
截至2024年,新疆的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一。除此之外,棉花已占据全国产量的九成以上,红枣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半壁江山,而西红柿则坐拥全国产量的八成以上。
一位种棉大户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碱地棉花亩产也由刚开始治碱种植时的几十公斤增加到如今的500公斤。
他提到,常年与盐碱地较量,现在对于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
更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在新疆的戈壁滩途上硬生生改造出了一汪湛蓝的大海。不但养殖出了鱼、虾、蟹,还让不少外国商人挤破头地抢着签下订购合同。
谁能想到,荒漠戈壁已经变成人人向往的“金娃娃”。
告别土里刨食,不再向“老天爷”要饭吃,新疆用科技赋能迎来了“改地换天”。
治沙、造海、变良田,新疆如同开了金手指一般,这“点石成金”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用最硬核的技术,改造最贫瘠的土地。
多年前,针对新疆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对口援建城市开始了从人员到技术的驰援和帮助。
先治沙,从根本上将流动沙漠的范围逐年缩小,控制在可管理的区域内。
一拨拨劳动者从人拉肩扛到机械助力,推平了起伏的沙丘,采用精准滴灌技术埋设在耐盐碱的植物根部,持续不断地供给水分和养料。
同时,在生物治理的基础上结合芦苇格固草工程,控制外围沙漠流动性,逐渐恢复戈壁植被生机。
管好肆意流动的沙,挖掘水资源再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当地村民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拥有全国四分之一水资源的新疆,塔里木河以及额尔齐斯河是宝贵的财富。天山上的雪水融化后所到之处,在戈壁滩上形成大大小小的自然湖。
当地人将这些自然湖泊改造成渔场,不但养殖了本地鱼种还引入了罗非、虹鳟等外地水产。目前,新疆水产鱼类共88种,仅一年就可获得30多亿产值。
当土地恢复了生机,白花花的盐碱地也就变废为宝。
长期以来,新疆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的成分十分接近,pH值常年保持在8.4左右,非常适合海鱼的生长。
红旗农场的工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人工模拟海水环境,通过添加各种微量元素和益生菌使得水质达到了海鱼的适配环境。
当前,人造海水技术使海产品不再是沿海城市的标配,新疆因其光照时间长的优势,海鱼肉质肥美细腻,质量品极均属上乘,甚至出现了新疆海产品返销沿海城市的现象。
在新疆类似这样的突破不胜枚举。
南方的水果、蔬菜西迁新疆已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起温室大棚,甘蔗、火龙果、西梅、蓝莓等热带水果都在这里安了家。
而土生土长的村民都深知,土地里沉积的盐和碱在没有办法完全根除的情况下,怎样从土地里移出来,集中管好它,是最让人头痛的问题。
对于盐碱滩湿时泥泞,干时板结的特点,研究人员带领村民采用添加酸碱平衡剂以及种植耐碱植被的方法,稀释和淡化盐碱量。
这类植物会吸收盐碱,经过3年的生长每亩地可以带走400公斤的盐分。再统一移除改种喜好低盐碱的农作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成活率。
经过改良升级,无论是海水稻还是耐盐碱的麦子,近5年的努力都先后获得了大丰收。
贫瘠的土地终于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硕果”,7.38万亩农田变成了“大粮仓”。
曾经“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科创引路,农业现代化的新疆正在迎接新风口。
治沙造田、控水养殖使得新疆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
碱水淡化、竖井排盐、苗下滴灌、盘活了这片荒漠,上万亩农田正通过机械手熟练地耕种、管理和收割。
每到收获的季节,成片的象征着“中国红”的辣椒、红枣挂满枝头,棉田里独属于新疆人的“瑞士卷”在无人驾驶收割机的操作下,翻转着匍匐在广袤的土地上。
像这种无人机播种、管护,无人驾驶采收、屯储在新疆已广泛推广。
无人机操作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仅由极少数人掌握,跃升为半数以上的人都在接受学习和培训,一人操作无人机就可以管护800亩的农田。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建设兵团的工人和村民尝到了科创力量的甜头。
新疆的农业正大踏步高速发展,这里产出的稻谷、玉米、麦子以及棉花等作物在机械化耕种以及精准灌溉的加持下,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甚至海外部分国家。
新疆的粮食产量已超越中亚地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哈萨克斯坦,并且有望突破新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粮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新疆作为连接欧亚的门户,不仅在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存储运输和出口方面成为排头兵,还通过科技创新将资产和市场不断盘活做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农业生产发展。
如今,新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现代科技助力荒漠重现生机,当生态治理与全球发展的脉络碰撞。这片土地还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答案,正在天山南北的每一寸戈壁滩上孕育生长。
-END-
参考资料:
1.央视网:《天山放歌——民生为大》
2.人民日报海外版:《新疆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3.新疆兵团卫视:《盐碱地逆袭》
4.半月谈:《ESG中国故事:盐碱荒滩开满乡村振兴“致富花”》
5.兵团零距离:《央媒看新疆|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
作者:红菱
编辑: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