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节假日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南阳累计接待游客84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42.14亿元,同比增长4.51% 。表面上看,成绩不孬!南阳出游人数屡屡名列河南省前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收入却难以匹配。这一“旺丁不旺财”的现象,折射出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篇报道,侧面了解一下全省假日旅游情况。

透过局部看全貌,显而易见:南阳双节旅游量名列全省前5,但收入却跌出前5,发人深省。南阳作为人口大市,基数庞大,加之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节假日返乡,确实在统计数据上推高了“出游人数”。然而,这其中的“真旅游”与“假旅游”之分,恰恰说明了南阳旅游吸引力尚未真正形成的现状。
问题关键在于,南阳缺乏有足够吸引力的游玩项目。此前规划的诸多文旅项目因资金问题停滞不前,甚至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被全盘否定,陷入“因噎废食”的困境。这种要么全上、要么全不上的极端做法,无疑阻碍了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
卧龙岗文化园推出了多场文艺节目表演,数量上已接近知名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医圣祠也组织了多种表演活动。但仔细观察,这些努力尚未产生预期效果:卧龙岗的表演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未见“火爆出圈”;医圣祠的表演与中医药文化主题贴合度不高,历史医圣人物出现频率低,缺乏文化深度和特色。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文旅发展理念的偏差: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特色。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性和差异性,而非简单的节目数量堆砌。南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卧龙岗三国文化、医圣祠中医药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IP,却未能通过创意转化形成吸引游客的拳头产品。
综此,南阳旅游陷入“旺丁不旺财”的困境,今后如何破解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全盘否定”或“全面开花”的极端思维,集中资源打造有市场潜力的精品项目;二是深挖文化内涵,将南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南阳旅游的独特魅力;四是找准目标客群,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
旅游业发展非一夕之功,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南阳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人口优势,若能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完全有可能实现从“人多钱少”到“人气财气”双丰收的转变。这需要主政者既有历史耐心,又有创新勇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走出具有南阳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