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走进绵竹市广济镇三江村,晨雾轻笼山峦,层林叠翠间透着清爽。粉墙黑瓦的民居与特色民宿相映成趣,青山如黛,绿水环绕。
谁能想到,这片诗意山水曾是机器轰鸣的矿区。如今的生态美景,来自于当地攥紧“生态”这把钥匙,依托山间林木、天然水系等资源,因地制宜拓展漂流、民宿、亲子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既让游客玩得尽兴,更让村集体经济的荷包鼓了起来,走出一条从“矿坑”到“金碗”的乡村振兴路。
游客体验漂流。
破解发展难题
唤醒沉睡山水
“过去采矿,山体被挖得坑坑洼洼。”三江村党支部书记肖永春回忆,采矿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无序开采破坏生态,还让村集体经济陷入“资源依赖”。
转机始于村党支部的“破局行动”。2017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村两委清退所有采矿企业,彻底告别“矿业经济”。“停了采矿,得让村民有钱赚。”肖永春坦言,转型初期,村里虽有山水资源,却因缺规划、缺运营,资源“沉睡”,不少村民只能外出务工。
村党支部成员分片走访农户,倾听村民诉求,最终确定“生态修复+文旅发展”的转型方向。为打破资金与资源壁垒,他们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在丛林漂流项目推进中,村党支部牵头整合500万元投资,其中近半数来自村民自愿出资,280余户村民变身“股东”,实现“既当家、又监管、还分红”的转变。党员们更是带头示范,不仅主动入股,还参与项目选址、建设监督全过程。
产业振兴离不开帮扶助力。自2024年8月以来,市司法局驻村帮扶、包村指导,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嵌入产业发展全流程。“我们组织法律宣传队深入田间地头普及法律知识,建设乡村普法阵地、培训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助力村民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维权。现在项目运营更规范,矛盾纠纷少了,法治成了乡村振兴‘助推器’。”三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孙立雷说道。
三江村环境优美。
矿坑变景观 产业焕新生
生态修复打底,文旅项目落地,三江村的“沉睡资源”成了“发展资本”。山间1.2公里长的丛林漂流玻璃滑道依山而建,抬头是参天古树,俯瞰是翠绿山谷,远看如“巨龙”盘踞。肖永春介绍,游客乘气垫船穿越鲜花拱廊、密林弯道,既能赏景又能体验刺激。自运营以来,村里旅游从“走马观花”变“深度体验”,今年夏天,单日接待游客峰值超1000人次。
趁热打铁,村里又打造“三江源溪流穿越水世界”,针对亲子家庭设计溯溪探险、山地滑水、水枪大战等项目。为保障安全,运营方配备实时监控系统、专业救生团队,建立定期巡查机制,构建三重防护网络。今年营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单日最高峰超400人。如今的三江村,春赏山花、夏可亲水、秋能采摘、冬宜康养,全季旅游体系逐步成型。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40万,村民入股分红36万,青山绿水真正变成了“致富源泉”。
村民转型创业 日子越来越红火
“以前养猪怕污染,现在开民宿守着青山赚钱。”“三江云庭”民宿老板甘梯香笑着说。2020年,见村里文旅势头好,她和丈夫拆了经营多年的猪场,投入300余万元改造成田园风民宿。“一砖一瓦都精心设计,家电家具反复挑,就怕游客住得不舒服。”如今,民宿周末、节假日必满房,客人常提前半个月预订。
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20余家,形成“一户一品”的特色格局,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产业转型的同时,村民生活环境也迎来巨变。在三江村唐家坪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点,一栋栋二层小洋楼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映着青山,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着花草。村民徐绍会正忙着擦拭门窗,准备迎接周末来住民宿的客人,“以前住的老房子挨着地质灾害点,下雨天总担心滑坡,现在新房又安全又亮堂,心里踏实!”
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人在丛林漂流景区当安全员,有人在景区售卖本地土特产……从“打工者”到“创业者”“股东”,村民身份的转变,正是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体现。79岁的村民蔡玉生说:“现在环境好了,我儿媳妇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再外出奔波了。”
随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的召开,三江村的发展目标也更加清晰:依托“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文旅“多维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接下来,我们还要把康养民宿、漂流亲水项目做得更完善,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赚钱。”肖永春望着远处的青山,眼里满是期待。
三江村的蜕变,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振兴故事,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守好生态底色,才能捧起发展“金碗”,让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