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有个游客挺闹心,本来要去兴城旅游,结果特殊情况去不了,想退酒店房费,酒店说第三方平台早标了“预订不退”,两边就僵住了。
没想到兴城文旅局市场科科长高峰直接加了游客微信,自己先垫了635元。
其实,这事儿看着小,但特别能体现兴城现在做文旅的态度,不让一点不痛快毁了游客对这儿的印象。

兴城这地方,说起来挺有意思,它是辽宁葫芦岛下面的县级市,靠泳装吃饭的本事全国有名。
全球每4件泳衣里就有1件是这儿产的,一年能造2亿件,产值能到150亿。
可之前吧,它明明还有“城、泉、山、海、岛”这些好资源,想做旅游业却一直没起来,就是个游客路过歇脚的地方,停留时间短,来的还多是年纪大的人。
转机是2024年春天来的,一部叫《乘风踏浪》的剧播了,讲的就是兴城泳装创业的事儿。
本来这剧是疫情前拍的,题材也不算特别火,当地压根没指望它能带动文旅。
结果谁能想到,剧一开播就火了,收视率还一路涨。
这下文旅局可慌了,杨丽莉局长后来回忆,从接到播出通知到上线就五六天,更棘手的是,剧里的取景地早拆的拆、挪作他用的挪作他用了。
其实,换别的地方可能就眼睁睁看着流量跑了,但兴城没这么干,全局都动起来,去农村找老式自行车、缝纫机,就用4天时间把主要场景复原了。
就这反应速度,换谁都得说一句“够机灵”,没浪费这天上掉下来的流量。
从“流量”到“留量”,兴城靠“情绪价值”留住年轻人
流量来了是好事,但怎么留住才是真本事,兴城这点想得挺明白。
杨丽莉局长从“兴城”的“兴”字里找灵感,定了“高兴兴城”的方向,意思就是让游客来这儿能高兴。

还搞了两个特别好记的符号,一个圆圆的笑脸,还有橙色,一来和“城”谐音,二来拍照确实好看。
本来想这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宣传点子,后来发现他们是真把这想法落到实处了。
之前杨丽莉带过队去泉州、重庆“取经”,在泉州找那个网红“泉州”打卡墙,找了半天才在小胡同里着着,原来不是啥大投入的大场景。
回来她先学人家在墙上写字,试了几版又觉得不对,抄别人的永远讲不出自己的故事。
后来就在海滨路搞了个50米的“微笑路”,就用3桶油漆刷上微笑、兴城这些图案,结果线上曝光超亿次。
还有废弃的木船,刷成橙色变成“微笑船”,现在成了年轻人求婚的热门地。
古城里搞了实景演出《就在宁远》,还在城墙上演光影秀。
他们甚至还搞了“晨游路线”,就想把年轻人从床上喊起来,去逛早市、看日出,多待一会儿就能多消费一会儿。
效果也确实看得见,现在游客平均能在兴城待近2天,比以前多了快一天,平均年龄还降了10岁。
以前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兴城,现在刷小红书刷到“微笑路”“微笑船”,都愿意专门来打卡。

很显然,兴城没走“砸钱造网红景点”的老路,而是抓准了年轻人想要的“情绪价值”,用低成本把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留量”。
泳装与文旅,里子面子互相撑,小城走出新路子
兴城文旅能火,其实离不开它的“老本行”泳装,这可是兴城最扎实的“里子”。
杨丽莉常说“兴城和世界的距离,只差一件泳装”,这话真不是吹牛。
这儿每年都办东北亚国际泳装博览会,以前是纯产业活动,现在文旅火了,博览会直接挪到古城里办,来参加展会的人顺带就能逛古城,了解兴城的旅游资源。
更有意思的是,文旅反过来也帮了泳装产业。

有个叫“范德安”的高端泳装品牌,以前只在三亚开店,人家可是被称作“泳装界爱马仕”的,一件泳衣能卖到3万,还把满绣这种非遗手艺融进去了。
今年它居然在兴城古城开了店,这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很明显,是文旅带火的人气,让品牌看到了兴城的消费潜力。
现在泳装不只是卖到国外的商品,成了游客能摸得着、试穿得了的“城市名片”,游客买一件带回去,就等于给兴城做了次宣传。
当然,兴城泳装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大部分高端面料还得从南方买,很多小企业还是靠代工赚小钱,销售也离不开外部电商平台。
但其实,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就已经赢了一半,杨丽莉现在推动“大文旅”,每次去外面做“城市推介”,都带着泳装、多宝鱼、花生这些本地特产一起去,不只是推景点,还推产业。
这种“里子面子一起抓”的思路,比只搞单一旅游宣传要实在多了。
现在的兴城,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旅游“不温不火”的小城了。
今年1-8月接待了超千万游客,旅游收入也涨了不少,“十一”假期酒店都满房了。
杨丽莉还定了三个目标,先做“旅游热点小城”,再做“旅居小城”,最后让更多人愿意来“永居”。
国庆期间文庙搞祭孔大典,按古制打开了平时不常开的正门,这就像兴城自己,以前可能藏在东北的角落里,现在正敞开大门,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好。

对于很多和兴城一样,有产业基础又有旅游资源的工业小城来说,兴城的路子其实挺值得学的,不浪费意外的流量,用巧劲做低成本的场景创新,再让产业和文旅互相帮衬。
它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大项目,就是踏踏实实抓住游客的需求,抓住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转型”,才是真的能长久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